以年轻创新之姿焕新出发 大众新朗逸亮相成都车展
2022年7月,上汽大众朗逸销量39054辆,同比增长74.09%,环比增长21.55%。截至7月底,朗逸累计销量已突破544万辆。在与用户相识相知、一起风雨兼程14年后,“国民家轿”再进化,以年轻创新之姿焕新出发。
新华财经北京9月2日电(刘志远)8月26日,今年6月焕新上市的新朗逸亮相第二十五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这是新朗逸首次亮相线下国际车展,当天在上汽大众展台持续吸引观众驻足。
据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7月,上汽大众朗逸销量39054辆,同比增长74.09%,环比增长21.55%。截至7月底,朗逸累计销量已突破544万辆。在与用户相识相知、一起风雨兼程14年后,“国民家轿”再进化,以年轻创新之姿焕新出发。
颜值与智慧呼应消费潮流
朗逸进入中国市场的14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连续13年蝉联全球首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奋力迈向世界汽车强国。
与此同时,主流消费群体也在逐渐发生更迭,“80后”“90后”甚至“95后”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年轻化成为市场变革的重要趋势。研究机构J.D. Power近期发布的《2022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显示,“95后”五大最主要购车原因中,“车辆外形好看/设计造型有吸引力”以7%的比例排在首位,同时智能化在“90后”“95后”车主购买考虑因素中的权重也显著攀升。在“悦己”消费时代,智能体验和“颜值”成为了购车决策中的核心考量。
资料来源:J.D. Power《2022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报告》
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必然带来产品的多元化。针对日益年轻化的购车群体,新朗逸采用“双前脸”设计风格,“爷青灰”“天珍蓝”“文化银”“开场白”等丰富车身配色大玩谐音梗,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选择。同时,新增星空前脸造型搭配LED光源前灯组与熏黑下格栅,略带冲击性的战斗氛围正对年轻人口味,带来新颖的“德系”体验。
“高颜值”是面子,丰富的智能科技则是“里子”。当前,“新四化”正在引领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变革,不断开辟新的智能使用场景。新朗逸在坚守精湛工艺的同时,引入业界前沿的智能科技结晶,配置了12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及10.25英寸数字液晶仪表双大屏并搭载MOS 3.X智慧车联系统,可配合上汽大众超级APP实现自动控车、车辆健康报告、无线苹果CarPlay和无线百度CarLife等互联服务,并新增情感化智能语音助手、场景化智能在线导航、智能在线服务及车载小程序等,实现智慧出行触手可及。
实力与品质打造国民经典
从产品的高颜值和智能水平,到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的年轻化营销新玩法,新朗逸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在新车发布当天,直播间请来著名音乐人伍佰,凭借“沙滩派对”趣味玩法登上热搜,让朗逸累计销量超500万的国民家轿形象更加鲜活;上市后,新朗逸与知乎合作,成功挑战滚筒实验,以硬核又生动的形式验证了白车身的高强度,并凭借车辆品质和安全性成功出圈,引发网络超高热议。更邀请当红明星檀健次、金世佳担任品牌大使,在年轻消费者之间赚足了人气。而从7月数据来看,朗逸平均用户年龄下降1.6岁,其中67%用户为“85后”。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正在用实际行动,对朗逸的年轻化举措表示肯定。
在刻画年轻用户的画像时,除了“注重颜值”与“注重科技感”之外,“舍得花钱”“精明理性”“对于商品本身品质有极高的要求”等特点紧随其后,折射出朗逸大胆创新的同时,在实力与品质方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回应。在新朗逸上,2688毫米轴距带来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悬浮式中控屏和触控空调面板将数字感拉满。饰板与门板均采用皮质材料包裹,真皮方向盘和打孔皮革包裹座椅让内饰质感大幅升级。后视镜倒车自动下翻/锁车自动折叠、泊车后视影像系统人性化十足,全系标配的AEB自动刹车辅助系统、雨量感应自动无骨雨刷等配置直指车主旅途中的“痛点”诉求。同时,新朗逸最大程度运用科技力量提升行车体验,在LED大灯中采用大众最新技术城市辅助照明UrbanLight功能,将雾灯功能和角灯功能集成到城市辅助照明灯里,在复杂路况及能见度不足的雨雾天提升照明范围、照明亮度及照明视野,全面保障行车安全。
对于车企而言,人性化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细节,更体现在企业的责任感。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和群体受到直接冲击。为了提振消费信心,财政部、税务总局宣布对符合要求的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在此基础上,上汽大众进一步让利消费者,目前购买新朗逸可减免75%的购置税,并提供2年85折/3年8折保值回购等用户权益。将科技力量运用到人性化设计之中,不断赋能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需求,用切实的优惠和服务回馈540余万车主的信任。或许朗逸在做的,正是一辆国民家轿该做的。
编辑:杨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