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披荆斩棘战贫困 昂首阔步奔小康——四川广元利州区五年发展纪实

新华社|2021年08月16日
阅读量:

17532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1.9万亩撂荒土地复耕复垦、6000余户农房提档升级……一串数字,见证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五年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可喜成绩。

新华财经成都8月16日电(记者萧永航、李霞)17532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1.9万亩撂荒土地复耕复垦、6000余户农房提档升级……一串数字,见证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五年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可喜成绩。

披荆斩棘 1.7万余人摘掉“贫困帽”

从无人居住的危旧房到轻钢材结构的“小别墅”,从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到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从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到繁荣生机的水果产业园……在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村委会,一面脱贫前后村貌对比墙见证了山村的“前世今生”。

“自力更生,尽早脱贫;敢想敢干,幸福可期。”乘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春风,村民自信自强,产业落地生根。

1753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827名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8880名贫困劳动者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五年来,利州区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出台36条超常推进脱贫攻坚措施,派出266个驻村工作队,近150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被选派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成了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贴心人。

五年间,利州区先后6次承接四川省脱贫攻坚现场会的召开,成为广元市首个“摘帽”县区,“产权扶贫”“两扶一树”等经验做法上升为普遍性的制度机制,探索总结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典型经验。

在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从高山河谷到田间地头,利州区扶贫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摆脱贫困的桎梏,迈入小康的门槛,一张张摆脱贫困奔康后的笑脸是最生动的表情。

苦干实干 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

铺平的新土,一层层叠在山坡上。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山间谷地。“荒地变良田,这心里说不出多甜!”站在柳树坪魔芋基地里,瞧着眼前的光景,大石镇前哨村10组村民胥金山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为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州区向荒地要效益,共摸排出1.9万亩撂荒土地,通过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助力群众致富奔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全面吹响,利州区将资金、人力、技术纷纷投向农村。五年来,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引导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到通过生态风光与特色小镇有机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到农村公共服务布局优化、功能提升,乡村现代化建设活力俱增,乡村有了新“看头”,村民有了新“奔头”。

利州干部群众正齐心咬定目标,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宏图,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共同富裕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以前穷得响叮当,吃洋芋果,烤疙瘩火,十户九家把门锁;现在收入节节高,吃旅游饭,走致富路,党的恩情咱不能忘……”入夏以来,每当热闹一天的自家院子安静下来,白朝乡月坝村村民杨秀林便闲坐下来,哼着山歌表达摆脱贫困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恩。

杨秀林的心声,代表着利州百姓的共同心声。

在三堆镇龙池村,村民郑林先清楚记得,“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的民谣是龙池村饮水难的真实写照。如今,扩建的天池“锁”住了清泉,村民们做饭、洗衣,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

在龙潭乡桃园村集中安置点,130名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跳出穷山沟,在新家园开启幸福新生活。

五年来,利州区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重点解决城乡区域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等问题,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打响一场全面小康的总体战,开辟为民谋幸福的主战场。

历史的航程,由奋斗接续。在秦巴山区,一幕幕实干场景、一个个奋进足迹,蕴含着无尽力量,闪耀着自信底气。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