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监利:“三引三力”推动劳务品牌兴产富民
湖北省监利市“三引三力”推动劳务品牌兴产富民,变对外输出劳动力为对外输出“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本地特色产业吸引留住人才,形成人才和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了老百姓身边,实现群众收入和幸福感双增长。
新华财经武汉3月15日电(刘芳 郑璐)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近期发布,湖北省监利市“三引三力”推动劳务品牌兴产富民的实践从上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7个入选案例之一。
监利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是长江中游的港口城市。近年来,监利市紧盯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点,通过产业引航培育品牌生命力、政策引导增强品牌竞争力和示范引领提高品牌影响力,构建“品牌培育—产业振兴—群众增收”工作闭环,推动劳务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扩大产业集聚优势,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
监利市委副书记、市长聂良平表示,作为人口大县(市)、农业大县(市),监利市立足市情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主攻技能型劳务品牌,选定玻铝、面点、龙虾养殖和古法酿酒为重点品牌培育对象。启动“四个一”劳务品牌培育计划,即新增不少于1个劳务品牌、建设1个培训基地,针对每个劳务品牌扶持1家领军企业、建立1个行业协会,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培养人才,形成集聚效应。
2022年9月,监利市成立劳务品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亲自挂帅,出台劳务品牌建设奖补、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取消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等支持措施。每年列支500万元发展基金扶植面点产业发展,用于业务培训、奖励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强面点企业孵化器建设等。截至目前,共发放省市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奖补资金、水电场租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以工代训及新型学徒制培训等资金500多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推动劳务品牌提档升级,更好发挥带动创业就业作用。
为了筑牢品牌建设根基,监利市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和武汉轻工大学共建“面点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和“监利面点技师学院”,积蓄产业发展动能。坚持以玻铝劳务品牌反哺产业发展,依托以十万人计的“监利玻铝商”从业人员,大力发展“回归工程”,目前签约企业达98家,吸纳就业4000余人,实现产值60亿元。
监利市坚持把提升培训质量和就业质量作为劳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培训就业一体联动、无缝衔接,借助劳务品牌的培育,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返乡创业带头人、乡村工匠。培养的“监利面点师”相继亮相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等赛会。
“监利面点师”培训现场
监利市重点打造“监利面点师”“监利玻铝商”“监利龙虾养殖能匠”“监利古法酿酒师”四大劳务品牌,持续拓展劳务品牌内涵外延,找准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点,深度溯源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展现风土人情,讲好历史故事,打造具有差异化、专属性强的劳务品牌,放大品牌效应。
以小龙虾产业为例,监利市通过拓展“监利龙虾养殖能匠”的品牌价值,实现小龙虾产业链各环节全覆盖。在生产供给端,大力推广虾稻轮作综合种养模式,全市小龙虾养殖总面积稳定在148万亩,养殖户超过10万户,年产量超过16万吨,连续11年全国第一。
监利市农村劳动力稻虾养殖培训现场
监利市联合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共同确定劳务品牌建设重点项目,建立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带动就业明显的劳务品牌资源库。根据劳务品牌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抓实抓细全流程分类帮扶措施。如在面点制作领域,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品牌比武、社会参与”的方式,连续开展17届面点师培训暨技能大赛,举办3届监利面点美食文化节,助力“监利面点师”品牌做大做强,从“一块案板,两根擀面杖,三口之家”的家庭作坊包子铺,到规范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
截至目前,监利市“监利面点师”“监利玻铝商”“监利龙虾养殖能匠”“监利古法酿酒师”四个重点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55.6万人,直接关联企业4106家,关联企业年产值达1193亿元。其中,监利籍面点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经营门店近5万家,遍布全国各地,创造了50多个面点连锁品牌,年营业额预计300亿元,实现纯收入约80亿元,门店年均纯收入达16万元,监利市3500余名脱贫人口通过加盟经营方式实现致富。
聂良平指出,下一步,监利市将以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劳务品牌和“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劳务品牌建设为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强县工程,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开展、高标准推进,推动全市劳务品牌做强做优,让劳务品牌成为促进就业、返乡创业、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城乡发展的“五张名片”,使其真正成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抓手、平台和载体,为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和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四级调研员王达认为,监利市创新打造人口大县(市)“劳务品牌”,变对外输出劳动力为对外输出“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本地特色产业吸引留住人才,形成人才和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了老百姓身边,实现了群众收入和幸福感的双增长。
据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已经连续征集五年,经过全国征集、地方推荐、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迄今累计推出101个典型案例,持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