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中经观察 > 正文

思维切换助力广西马山县玉米产业“换挡提速”

新华财经|2024年04月26日
阅读量:

广西马山县紧跟市场需求变动,切换产业思维,以玉米制繁种为突破口,推动传统玉米产业“换挡提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科技赋能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南宁4月26日电(记者范超)近年来,地处红水河中段南岸大石山区的广西马山县紧跟市场需求变动,切换产业思维,以玉米制繁种为突破口,推动传统玉米产业“换挡提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科技赋能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绿水青山间收获希望的种子。

转换思维推动玉米产业“突围”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连绵的石山是马山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拦路虎”,极大限制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但当地优越的生态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又为繁育种子提供了绝佳的天然隔离条件。马山县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思路,从传统粮饲玉米种植向玉米制种产业切换,地理的劣势反而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助力当地开辟玉米产业“换挡提速”新空间。

马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3℃。当地拥有悠久的玉米种植历史,2023年玉米种植面积达32.7万亩,是当地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技术与产业积淀深厚然而,作为滇桂黔石漠化治理片区县,马山县石山面积占56.7%,“八山一水一分田”让农业规模化效应始终难以充分发挥。

“被石山区切割得零碎的地块限制了粮饲玉米规模化发展空间,但转换思路发展玉米制种后,却成为了限制花粉串粉、保障种子纯度的优势地理条件。”马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黄启珍说,在产业发展规划中,马山县依托当地产业积淀,跳出马山县看产业发展空间,为县产业“突围”开辟了新天地。

近年来,马山县成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马山县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马山县玉米种业发展建设规划(2022—2025年)》《马山县水稻、玉米制种奖补办法》等文件。高位规划的同时,还在产业端同步发力,“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政策包”,引进广西兆和、广西绿海、中致顺冠等26家优质种业公司入驻,带动新型农业主体参与种业基地建设,经营成效初显。  

“马山县以政策引领制种产业发展,对提升企业和农户风险应对能力、稳定产业发展预期和积极性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副总经理滕辉升说,作为率先进驻马山的种业公司,当地及时出台的系列产业措施,对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效用明显。

正在田间地头巡查的马山县壮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蓝常达指着面前的一片玉米地说,要提高亩产和收益,基础设施是必须补齐的短板。这片玉米制种农田的高标准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相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有效降低了产业转型的门槛。

受访企业和农户认为,当地以玉米种植的技术积累和石山区的地形地貌为基础,推动种子企业与新型农业主体加强联动,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合作体系,让农业转型少了后顾之忧,也能帮助企业快速在当地建立起质量合格、风险可控、未来可期的种业制种基地。多方共赢的合作体系为当地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差异化发展新路径。

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容“双向奔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的质量关乎着亿万农民的收益,也是推动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产种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地方产业转型打开了空间。马山县利用后发优势,以国内先进制种基地为蓝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赋能种业发展,让种业成为驱动马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开启一场产业升级与市场扩容的“双向奔赴”。

“马山县在我国加大粮食产业与安全发展力度的大局中乘势而上,实现地方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奔赴’。”滕辉升说,国内种业企业正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与地方产业升级的诉求“不谋而合”。

2021年以来,马山县人民政府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共建马山县种业研究院,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广西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所)达成合作关系,邀请院士级专家及知名科研团队到场指导并参与项目实施。2023年,马山县制种面积超过3万亩,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

马山县委书记穆贤清表示,马山县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核心,以打造中国亚热带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目标,支持种业企业开展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研究,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制种基地,抢占生物育种赛道。同时,以种业企业为核心,引领强村公司、合作社等开展种子收获后烘干、检测、包装等加工处理及配送、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构建,推动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制繁种全过程本地化,进一步提升种业发展质效。

种业发展仍需多方护持

虽然马山县玉米产业初步实现“换挡提速”,但玉米制种与普通玉米种植技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玉米制种在当地的落地成效仍有待时间检验。未来仍需多方护持,从保持政策稳定性、降低市场波动对农户冲击、建立合理利润分配机制等方面,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县共有26家涉及种业产业公司,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技术和市场服务。企业通过与当地种植户合作,普遍达到了预期收益,但产业规模、技术实力与产业质量的提升仍在“爬坡上坎”。

滕辉升说,玉米种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种植户的协同配合,不同品种的管理经验与技能水平需要沉淀和积累,不同种植户技能提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都需要种业公司与合作农户的长期磨合,共同推动探索适宜当地发展的业务模式。

“2023年,我们试种了多品种的玉米,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也有部分品种低产,收益无法覆盖成本。”马山县香格里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卓鹏飞说,不仅种植户经验和技术不足,种业公司对哪些品种适合在当地发展也处于探索阶段。

2023年,马山县共建设47个玉米制种基地,制种品种达34个,已形成以桂单162、桂单919、兆玉300等品种为主,多品种探索创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产出和市场的波动在所难免。如何降低市场波动对种植户转型积极性的影响,提高产业发展信心和稳定性,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协同发力,共同护持产业发展环境。

当地多位种植户说,相关部门对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视,不仅时常对奖补政策落地成效进行调研,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质效、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破解技术瓶颈等方面也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江禹奉认为,当前马山县玉米种业汇聚各方合力,产业质量和规模效益增长态势明显,但同制种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既是马山县需要补齐的短板,也是未来种业发展提升的空间。

“马山县要以链式思维做强现代种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小种子’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穆贤清说,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经营制度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将更多产业链环节与利润留在马山,让种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绝的优质动能。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