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制药:探索心脑之路,高擎创新之旗
中医传统中素有“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争议。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亦云:“心藏神。”又如《灵枢·邪客篇》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均强调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性。
但同时,《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本草纲目·辛夷》有云:“脑为元神之府。”《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均强调了“脑主神明”的重要性。
近代中医学家结合医学发展,总结前人经验,围绕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针,逐渐提出“心脑共主神明”理论。近代中西医结合的代表性人物张锡纯就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
守正不拘泥,创新未敢停
中西医结合从未停止,传承与创新也从未停止。20世纪90年代,步长脑心通发明人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现任董事长赵涛等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基础上,首次总结并创立了“脑心同治”理论。这一理论有着深刻的中医理论渊源。
现代中医学理论普遍认为,心、脑是相通的,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人体的精神意识、运动调节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不能单纯考虑一个器官,而应注意心、脑二者的关系,采取相同的治法即“异病同治”来治疗。而“脑心同治”理论是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病原则指导下,依据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辨证治疗的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通俗来讲,人的血管好比是一根供应热水的管子,长期使用就会使水中的水垢沉积在水管壁上,使管道变细,通水量减少。血管也是一样的,人体里的“水垢”,如脂肪等也可以积存于血管壁上,引起血流不畅,导致携氧力下降,血液粘稠,血压升高。中医采用气血调整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激发人体自身的力量来疏通,也可以说是给血管“搞卫生”,人体发挥潜能把血管壁上的水垢清除,在不扩张血管的情况下使血液自己流通,由此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标本兼治的思想。
中西相结合,理论渐完善
赵步长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疾病的治疗上“脑心同治”是有历史渊源的。从西医上讲,大脑位于颅内,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者相距“遥远”,又不是一个系统,在治疗时如何脑心同治呢?首先说心脏,它在循环系统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生命的动力源,把氧等物质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里进行新陈代谢,其中两个器官流量最大,一个是心脏本身,维持心脏自体血循环的冠状动脉直接发源于主动脉根部,可以算是“近水楼台”,所以血流量非常大,约占整个心脏的50%。第二个是脑,脑在神经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调节人体各个器官功能的“指挥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脑的血液流量和供应都非常丰富,虽然脑仅占人体重量的2%~3%,但是它的血液供应量却占了全身血液量的20%。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
“脑心同治”理论经过“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提高期”后日臻完善,不仅扩大了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证治的内容,对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开辟了脑心同治同防新领域。
步长三十年,开辟新篇章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坚持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抓手。
步长“脑心同治”理论的诞生,正是其遵循规律、不断探索的集中体现。步长“脑心同治”的三十年,也是我国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三十年,是中西医结合的三十年,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三十年。中医药发展应当坚持守正创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巩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是全新的挑战。同样,脑心同治三十年对于步长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下一步,步长制药将继续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严格把控中医药产品质量,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