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房地产 > 正文

专家热议新时代如何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新华财经|2022年06月12日
阅读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这些年从重视古都、著名城市的保护逐渐过渡到多元类型的城镇村的保护,包括近7000个传统村落,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华财经北京6月12日电(李连敏)11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与会嘉宾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丰富实践、主要成效及新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全面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路径指引和经验借鉴,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效。

2022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周年,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关键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总结回顾了40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他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为核心,不断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他提出了三点倡议:第一,要以大历史的宽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价值;第二,要以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整体格局;第三,要以社会全视角的广度看待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跨界统筹。

微信图片_20220611220211.jpg

图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致辞发言。


“过去四十年,我国已形成‘三法两条例’为骨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及配套的部门规章、技术规范和地方性的法规制度,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奠定法律基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这些年从重视古都、著名城市的保护逐渐过渡到多元类型的城镇村的保护,包括近7000个传统村落,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20611215437.jpg

图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做主旨发言。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在我国城市高速增长扩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使得如此多的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得到保护,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开启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今天的保护已从过去的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保护文化景观,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景观;不仅要保护静态的古遗址、古墓葬,还要保护动态、活态的居民生活的街区;不仅要保护古代的,还要保护近代的,保护20世纪的,保护当代的遗产;不仅要保护点面,还要保护文化线路、文化廊道;不仅要保护宫殿建筑、历史性和纪念性建筑,还要保护普通人生活的传统民居、商业建筑、工业遗产;不仅要保护物质的,还要保护非物质的。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张磊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极大地丰富了文物保护体系,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切实加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全面融入城乡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分别表示要加强建筑、风景园林、文物等专业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合作,共同为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表示,在城市规划中,应做好基础研究、厘清城市发展脉络,使城市发展建立在有序更新的基础上。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务必要为城市多保留一些可供人们考察寻访古代城市历史的痕迹。

“历史文化保护要转变原来的思路,要立足全国一盘棋,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同时要坚守保护底线,坚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王凯强调说,要创新活化利用,结合当前城市更新行动活化利用,融入城乡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讲好历史文化故事,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编辑:董原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