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房地产 > 正文

武廷海:发挥城市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枢纽作用

新华财经|2022年06月29日
阅读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武廷海建议,进一步深化城市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价值的认识,发挥城市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枢纽作用。

新华财经北京6月29日电(何燕燕)2022年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一道,成为中华文明成就、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针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在城市建成区分布密集的现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武廷海建议,进一步深化城市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价值的认识,发挥城市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枢纽作用。

城市是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点地区。据了解,占国土面积1.9%的城市建成区承载了全国28.9%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例,西安历史城区(西安明城墙及其以内区域)面积约13.5平方公里,以不到全市0.2%的用地承载了近20%的文化遗产。

城市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千年来,一代代中国人聚居于城市中,创造了丰富的中华文明资源。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跨入古国文明阶段,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古城作为新的人居形态星罗棋布地出现于中华大地。古城与古国是一体两面,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就是典型案例。2000多年来,城市体系与国家行政体系高度吻合,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与大国山河相得益彰,共同形成和塑造了广域国土空间的基本骨架,不断实现空间的整合与传承。其中,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京畿地区,堪称不同时期国家城市体系的“心脏”,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代表了同时代人类文明的高度。在不同的时代,位于陆上与海上交通要道的通都大邑,都是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的枢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武廷海建议,新时代的城市工作要充分发挥城市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枢纽作用,同时,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赋能国土空间,点染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让一代代人民在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涵养中潜移默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此次访谈是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新发展阶段陕西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践与展望”的权威专家访谈活动之一。该活动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陕西省住建厅联合策划。


编辑:李倩倩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