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房地产 > 正文

专家热议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保护与发展的中国智慧

新华财经|2022年09月30日
阅读量:

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呼吁,未来我国历史城市要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动向,从活态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和规划管理机制等重点角度,持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保护方案。

新华财经北京9月30日电(何燕燕)2022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在近日召开的中规智库·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要求,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双向联动的实践探索,共同探讨不断演进中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方法。

“发展中的城市能不能坚持当初申遗的理念,通过有效措施,确保突出普遍价值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得以传承,是世界遗产城市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专委会秘书长魏青指出,应对挑战的同时,世界遗产体系在对象认知以及保护范式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情况,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更为关注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的融合,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自然、文化、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价值特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社区参与,重视遗产与社会在一起的健康状态。世界遗产的保护呼唤更为系统的管理体系。

在此方面,我国多家科研机构在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保护实践中,结合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不断探索特色化保护路径,为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能力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泉州世界遗产,是指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城市所具有的一整套卓越的区域联动系统。对于这类复杂的遗产,常规单一的文物保护体系无法支撑其整体保护需求,管好人们熟知的22个代表性文物古迹,并不等于保护好宋元泉州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整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说,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面临的关键挑战是管理对象界定和多方协调管理,应基于管理目标开展价值特征辨识与长效管理措施制定,将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管理需求嵌入既有的城市治理体系,并发挥遗产影响评估工具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传承和利用。

“拉萨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从世界遗产及其关联遗产的特征出发,重点关注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与整体性。通过在拉萨河谷内对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为世界遗产的历史背景保护提供支撑,并兼顾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学部副主任陶诗琦以拉萨为例,介绍了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深度嵌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经验。她说,通过建立当地特色化的管控工具与体系,并依托在全城风貌分区中对三大核心风貌要素的差异化控制,在保留城市发展弹性的同时,管理“可接受的变化”,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建筑风貌管理要求融入城市“规-建-管体系,凝聚全社会对拉萨整体保护与建筑风貌管控的共识。

城市历史景观创新研究平台负责人王溪特别强调遗产地社区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中的特殊使命。她结合上海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石库门里弄慎成里的保护实践,介绍遗产价值认知与建立本地社区合作平台的尝试,从而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的多方共建、共创、共享模式。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学部主任汤芳菲看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制度建立过程中,汲取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经验,也在城市动态发展中形成了符合自身“规-建-管”特征的名城体系,两者在地方实践中从法规政策、管理协调、技术方法多个层面都可以探索更多的衔接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呼吁,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体系与保护管理体系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我国的保护工作又能为世界遗产语境提供在地化的实践样板,两者之间持续的交流互鉴很有意义。未来我国的历史城市要关注全球遗产保护的最新动向,从活态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和规划管理机制等重点角度,持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保护方案。(完)


编辑:李连敏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