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房地产 > 正文

上海浦东新区:夯基垒台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软实力”

新华财经|2022年11月24日
阅读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说,浦东新区持续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居民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七大类基本服务,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4日电(李倩倩、何欣荣)上海浦东新区拥有36个街镇、近1400个居村、实有人口600多万,是上海经济体量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区。由于城市规模大、社区形态多样、群众需求多元,基层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浦东新区持续推动社区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打造与引领区地位相匹配的社会治理“软实力”,力争形成大城治理的“浦东样板”。

——“地基”更牢固,队伍更专业

针对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区域基层力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等突出问题,浦东新区通过双管齐下的“加减法”,调整优化居委会结构,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缓解社区管理和服务压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一方面,通过拆分超大型居民区,划小基层管理和服务单元“做减法”。以浦东新区康桥镇康桥花园为例,康桥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晓晨介绍,社区拆分前实际管理的小区达到15个,常住人口1万多人,对应的居委会只有9名社工、6名辅助人员。拆分后,康桥花园将以自然道路、小河为界,拆分为3个面积差不多的居民区,并配齐服务力量。“对大型居民区来说,拆分是实实在在的减负。”王晓晨说。

据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对现有管辖规模超过2000户的非独立小区居委会,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适时拆分。下半年以来,全区有115个居委会进行了优化调整,新增居委会97个。

另一方面,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上“做加法”,搭建职业晋升通道,完善激励机制,让社区引得到人、留得住人。

浦东新区加强社区人才专业化培训,按照社工的不同类别和工作岗位,实施分层分类分级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对持证社工,按相应专业水平确定薪酬等级。目前,浦东新区社工人数约1.5万人,平均年龄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90%,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比率约为14%。

今年9月出台的《浦东新区关于深入实施“班长工程”进一步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激励关怀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激励关怀15条”) 明确提出,盘活全区事业编制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使用事业编制的保障力度。结合今年“战疫”期间的实际表现,一次性进编41名。此外,对已经进编、核定为七级管理岗位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择优晋升为事业单位五级、六级职员。目前已有5名优秀的居民区书记即将从七级管理岗位晋升为事业单位六级职员,未来还将有不超过进编居村党组织书记数量2%的人员有机会成为五级职员,相当于“正处级”。

“原来觉得做社区工作,干到居民区书记就算到头了,现在更加有奔头了。”浦东花木街道牡丹第三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朱骏从事社区工作已经13年,从一名普通社工成长为一名居民区副书记。对于“激励关怀15条”,朱骏认为 “很提气”,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激励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扎根社区,更好服务居民。

——分类更精细,参与更多元

根据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分类指导工作的通知》,上海初步将所辖社区划分为以老公房(售后房)为主的居民区、以商品房为主的居民区、混合型居民区、涉外居民区、农村宅基住房居住区、农村集中安置居住区、大型居住社区等七种类型。

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深入推进社区分类治理。在对全区的小区进行排摸后,浦东新区以居住小区类型为基础,将社区划分为老公房社区、农民动迁社区、一般商品房社区、国际化社区等11种类型。同时,聚焦每类社区人群的不同特点和治理难点,形成各类社区“一特征、三清单”(即社区类型特征,问题与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及治理对策清单),编印《浦东新区社区分类治理指导手册》,指导社区开展分类治理、按需施策。据介绍,下一步,浦东新区还将建立一批社区分类治理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点面结合推动城乡社区分类治理向纵深发展。

社区治理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聚焦社区居民需求,浦东新区在居民区以“自治金”项目为抓手,激发居民内生自治动力,促进多元主体共治自治。

“美丽楼道”“迷你社区花园”及停车棚改造......这些居民“自治金”项目如今在浦东新区遍地开花。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浦东区级投入财政资金约9460万元,自治金项目在居委会的覆盖率从76%升至99%,逐渐形成一批居民参与度广、认可度高的居民自治项目。

以浦东新区康桥镇康桥半岛小区“半岛-香草花园”社区花园为例,小区居民黄涓喻今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了社区花园微更新“自治金”项目,计划将小区门口的一块闲置空地打造成社区花园。

“项目启动后,我们通过业主群启动招募,得到了不少小区业主的积极响应,现在已经有70多户家庭参与。大家一起为花园布局、花草选用等出主意,短短3个月时间,这块空地就‘脱胎换骨’,成为了小区的‘明星景观’。”黄涓喻说。

多年参与康桥镇“自治金”项目的浦东新区启辰公益服务社副主任唐杰表示,随着“自治金”项目在康桥镇域内各小区“遍地开花”,类似香草花园的社区微景观在给小区环境面貌带来改变的同时,也让居民自治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服务更贴近 ,社区更美好

针对社区服务存在的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和功能分散、群众办事不方便等问题,2017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居村提供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七大类基本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百姓“生活小事不出居村、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目前,全区已建成1300多个社区“家门口服务”中心(站),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受到群众认可。

在36个街镇受理中心全面开设“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浦东新区进一步增加社区事务受理服务自助终端办理事项,推进“家门口”政务服务延伸再优化再完善,持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目前,全区36个街镇13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中心(站)可提供218项个人服务事项受理,其中125个事项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帮办做到当场办理,87个事项可做到自助办理。

“住在这个小区,感觉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感越来越强。早几年还想要搬走,现在舍不得搬了。”70多岁的马国宏是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的居民。小区里的“家门口”服务站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既可以读书看报、参加各类娱乐活动,也可以测血压血糖,咨询健康问题,还能办理更换《门急诊就医记录册》、办理老年卡等业务。随着“家门口”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说,进入新时代,浦东新区呈现出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社会大转型、人员大流动的新特征,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浦东的社会治理、服务群众也提出了新要求。依托“家门口”服务体系,浦东持续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居民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七大类基本服务,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编辑:徐珊珊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