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房地产 > 正文

完善城市更新制度供给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2023年05月12日
阅读量: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永恒的话题。

新华财经北京5月12日电(李倩倩)5月11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城市更新创新发展(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城市发展已经从“大开发”进入“存量时代”,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城市体检评估、规划设计管理、土地供给等制度设计,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今年将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永恒的话题。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一改善三提升”,即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魅力、活力、竞争力。同时,应坚持“留改拆增”原则,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要做到应保尽保,让城市留下“成长的年轮”。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转换、业态运营、风貌特色需要进行改造,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近年来,为规范城市更新工作,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多地出台了城市更新的条例或办法。继深圳、上海之后,《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经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个实行“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如何推进城市更新?

对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指出,结合北京“减量发展”背景和存量特点,北京确立了以街区为单元,以存量建筑为主体,以功能环境提升为导向的更新工作思路,推进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总体来看,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更新呈现立足老城保护推动保护性更新、立足城市发展推动功能性更新、立足以民为本推动保障性更新、立足城市治理推动社会性更新等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专家指出,我国城市更新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针对城市更新的系统性政策,顶层制度设计还不完善。

杨保军指出,当前城市更新亟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通过鼓励地方试点先行先试,探索路径,逐步破除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他建议,抓住五大重点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是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房屋、小区、城区、城市中困扰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根据城市体检结果合理确定城市更新任务和项目;二是建立适应城市更新要求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存量用地的政策,建立以需求定供给、以效益定供给的建设用地供应机制;四是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五是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更新资金渠道。

“城市更新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稳健审慎、自我约束、善用存量和微增量的调节过程,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构建优化完善政策体系。”石晓冬说。

此外,由于城市更新涉及政府、开发商、投资机构、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尤为重要。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定位为“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的企业,参与了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结合企业实践,该公司副总裁徐荣认为,城市更新经历了过去完全由政府主导,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再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的变化。他建议政府做好规则制定,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供给,在此基础上,由市场主体提供市场化、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相关权利人参与城市更新全过程,实现各方利益的最优解。


编辑:李连敏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