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能源 > 正文

中国海油报告:全球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进入峰值平台期

新华财经|2024年12月06日
阅读量: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6日发布的《2060能源展望(2024年版)》预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达峰,在经过较长的平台期后将逐步下降,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将先于一次能源消费达峰,随后快速下降。

新华财经北京12月6日电(江宇娟、安娜)6日,2024海洋能源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在论坛上发布的《2060能源展望(2024年版)》(以下简称报告)预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达峰,在经过较长的平台期后将逐步下降,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将先于一次能源消费达峰,随后快速下降。

8071eea628604556af68480ec22cb5f3.png

图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发布《2060能源展望(2024年版)》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已连续三年发布《2060能源展望》,报告对世界能源格局及转型节奏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我国能源体系及转型路径开展了深度研究,并对海洋能源发展趋势及潜力作出研判。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速放缓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报告预计,在温和情景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0年达到约220亿吨标准煤的峰值,在经过较长的平台期后将逐步下降,并于2060年降至约200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稳步上升,到2060年将接近50%。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在发布报告时表示,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将先于一次能源消费达峰,随后快速下降。在温和与加速情景下,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均于2025年达峰,峰值分别为354亿吨、331亿吨。

“化石能源是能源平稳转型的重要保障。”王震指出,全球石油消费重心将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在温和情景下,北美、欧洲和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在2025年达峰后持续下降;而天然气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亚太天然气进口将快速增长,中东成为天然气最大净出口地区。

随着终端电气化率持续提升,电力需求将迅速增长。报告预计,在温和情景下,2060年全球终端用能电气化率预计达到约44%。电力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到2060年,风电、光伏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将从2023年的14%跃升至63%。

我国能源消费将缓慢增长 技术进步决定能源转型路径

报告预计,在温和转型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将于203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随后缓慢下降。到2060年,我国能源消费将降至约56亿吨标煤。

从终端用能部门来看,在温和转型情景下,我国工业和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于2030年前后和2035年前后达峰,建筑部门用能将于2040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

王震表示,我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将于2030年前达峰,早于一次能源消费达峰。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以及自然碳汇可助力我国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目标。

“技术进步是决定能源转型路径的关键。”王震表示,在电气化大发展情景下,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74.5亿千瓦,发电量超过16万亿千瓦时,分别占总发电装机及发电量的92%和89%;在氢能大发展情景下,2060年绿氢产量接近8200万吨,是温和转型情景下绿氢产量的约2.6倍;而在CCS大发展情景下,2060年煤炭消费量和天然气消费量较温和转型情景分别提高约2.7亿吨和约750亿立方米。

海洋油气是能源供应重要组成 海上风电装机将快速增长

报告预计,全球海洋石油产量将于2030年前后达峰,在2060年之前,海洋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海洋石油始终是全球石油储量和产量的重要组成。”王震说。

我国海洋石油产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到7200万吨的峰值水平。2060年,我国35%以上的石油产量将来自海洋。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约410亿立方米的峰值,2060年在全国天然气产量中的占比将超过10%。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将快速增长。报告预计,2060年全球近浅海、深远海风电装机将分别达到9亿千瓦和2.5亿千瓦,合计发电量将达到4.6万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量的近8%。

“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震预计,到206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将超过3.5亿千瓦,发电量将超过1.1万亿千瓦时,约占国内总发电量的7%。

海洋能储量巨大、资源分布广泛、具有绿色清洁等优势,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和前沿。王震指出,海洋能仍处在研究和示范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次论坛以“洞察全球能源大势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编辑:薛尚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