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能源转型机遇 这次会议传递天然气发展“好声音”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国内天然气产业应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改革”“创新”是与会专家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新华财经北京4月25日电(安娜、王小璐、薛尚文)当前全球能源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在复杂演变的国际环境下,天然气产业应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24日于北京开幕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产业发展大会——2025年供需展望及高质量发展”上,业内专家建言献策,共同奏响天然气发展“好声音”。
图为大会现场
“从国际视野看,全球能源转型处于关键转折点。天然气凭借其清洁高效、灵活性强的天然优势,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着‘桥梁能源’和‘伙伴能源’的双重角色。”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海平在会上说,特别是在欧洲能源危机后,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价格体系正在重塑,我国天然气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金淑萍认为,天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将成为重要的支持性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天然气产业具有广阔发展机遇。
从国家发展大局来看,“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带动能源消费增长。同时,‘双碳’目标驱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预计203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突破6000亿立方米。”金淑萍表示,国内天然气需求增长空间广阔,天然气产业大有可为。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天然气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然气研究中心副经理粟科华预计,今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或有所放缓,增量将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速与全年GDP增速基本接近。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说,短期来看,受欧洲供气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国际气价仍偏高运行;中长期来看,随着全球LNG项目投产高峰到来,叠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影响,气价中枢或下行。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国内天然气产业应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改革”“创新”是与会专家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国家管网集团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早日推出真正能反映国内供需关系的中国天然气市场价格指数,激活我国天然气市场活力。”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田中山说。
和光与时(珠海横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洪弢建议,降低天然气全产业链成本,做大天然气产业蛋糕,力争2038到204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8000亿立方米。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要天然气市场与电力市场建设协同推进,当前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快速推进,天然气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也要加快步伐,才能更好地发挥天然气的调峰优势。”郑洪弢说。
“所有改革和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北京燃气研究院副院长白俊认为,应加快我国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在此过程中,需推动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和信息透明。天然气产业还应与新能源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能源系统的服务能力。
金淑萍建议,加速LNG在交通、发电领域的应用,研发车船燃料价格指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探索建设国际LNG资源集散地,积极挖掘双向贸易能力。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说,气电融合具有低排放、低投资成本优势,可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天然气应用规模提升。但在现行气价和电价机制下,气电融合较难盈利。单纯降低天然气价格并不能完全确保气电融合盈利,必须从改革与创新中获取更大动力。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推进油气市场化改革的使命。“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通过系统性创新与迭代升级,为国内外能源企业提供了高效透明的市场化交易环境,有力推动了天然气资源高效配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济师付斌表示。
“中国经济信息社是国家级经济信息旗舰,也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最大股东方。”潘海平说,“我们时刻关注天然气行业发展态势,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创新推出中国天然气信息终端(E-Gas系统);围绕天然气价格改革、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天然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等,推出了一批专项课题报告,努力推动行业市场化改革和健康发展。让我们以此次大会为起点,以市场化改革为舟,以技术创新为帆,以合作开放为桨,共同驶向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奔赴中国能源变革的星辰大海!”
本次会议由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等单位举办,为期两天,探讨了全球能源格局、油气市场形势、企业发展策略等议题。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保供有我”冬季天然气保供创意作品征集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旨在表彰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作者,提升行业创新氛围、弘扬保供精神。
编辑:江宇娟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