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中:能源央企如何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建中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能源央企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创新模式,强化创新生态理念,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叠加转型的新动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传统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范式也正在向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转变,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聚焦于创新生态的竞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就是要通过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建立以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此,国家层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于能源央企来说,就是要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创新驱动、要素升级、效率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有助于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网络系统,深入整合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根据创新范式的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创新生态应当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开放性,即能够畅通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知识、人员、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改变把“自主创新”等同于“自己创新”的封闭模式,破除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屏障。二是包容性,即能够使各种创新主体、思想、技术路线等兼收并蓄,激发更多人群参与或支持创新,实现“大众创新”“草根创新”。三是协同性,即能够促进“政产学研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创新格局。四是有序性,即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主要负责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而创新活动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承担,建立完善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五是可持续性,即把创新植根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文化土壤之中,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或改进现有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能源企业是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的主体,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带动前沿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能源央企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创新模式,强化创新生态理念,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叠加转型的新动力。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体系。明确面向“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重点方向,制定清晰的短、中、长期创新目标。创新往往意味着对传统业务和模式的挑战,需要强有力的顶层推动和利益平衡机制。
二是优化创新组织,打造敏捷高效的创新引擎。完善集团总部、业务单元的分层次创新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搭建多元协同的创新网络,对内打破部门壁垒,对外实行开放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链协同、跨界创新。可探索灵活的创新组织形式,引入内部孵化器/加速器等模式,设立创新特区,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
三是统筹资源配置,为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建立多元化、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确保研发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并重视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比例。可设立企业专项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探索、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引育用留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关键领域顶尖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事业平台。建立核心技术人才库,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让有能力者脱颖而出。
四是推动流程再造,提升创新效率和成功率。深化企业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改革,构建高效的决策与授权机制,下放创新项目立项、预算调整、技术路线选择等权限,缩短决策链条,明确各级创新主体的决策边界和责任。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自主权和时间,减轻非科研事务性负担。可建立差异化的项目管理机制,比如,对于承担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研究团队和专家,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实行长周期、里程碑式管理,容忍不确定性;对于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项目,采用更严格的项目管理方法,明确节点目标和评审标准;对于孵化/创业项目,采用精益创业方法,快速迭代,以市场验证为导向。
五是实施有效激励,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有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指标的考核权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完善多层次激励机制,在薪酬激励、成果转化收益、股权/分红权激励、投资决策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空间或试点授权。
六是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倡导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质疑权威、挑战现状、提出新想法。企业管理者应主动拥抱变化,支持创新尝试,为失败“兜底”。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是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把创新从口号变为战略核心,将资源从维持现状转向面向未来,将机制从管控约束转向赋能激活,将文化从规避风险转向拥抱探索,使企业真正迸发出内生创新活力,担当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本文作者吕建中系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编辑:薛尚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