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农业 > 正文

科技显身手、良种保丰收

新华财经|2022年09月29日
阅读量:

旱情之下,节水抗旱稻经受住了考验。科技孕育的优良品种让现代农业在抗风险方面表现出技高一筹。节水抗旱稻巨大的应用价值,凸显出推广节水抗旱稻对端牢“中国饭碗”可预见的意义所在。

新华财经合肥9月29日电  今年夏天,我国多地持续高温天气。但我们调研发现,旱情之下,节水抗旱稻经受住了考验。科技孕育的优良品种让现代农业在抗风险方面表现出技高一筹。节水抗旱稻巨大的应用价值,凸显推广节水抗旱稻对端牢“中国饭碗”可预见的意义所在。

持续高温干旱,这片稻谷为何迥然不同?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水位走低,导致旱情发展。水利部统计显示,8月25日旱情高峰时,长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积达6632万亩,有499万人、92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安徽省明光市三农服务部负责人杨立友介绍说,由于干旱,很多常规水稻没能抽穗,严重减产。

“前面这片水稻就是因为旱情原因,错过了抽穗期。他说,这个时节本该已经成熟饱满的稻穗,这片稻田里却一个也看不到,低矮的稻苗,发黄的叶片,显得无精打采。剥开水稻主茎的心叶,里面包着的是没有来得及长大的幼穗。

图为安徽省明光市一片未抽穗的常规水稻

在明光市石坝镇,不仅有水稻受旱,连抗旱耐热的玉米也大片旱死。“今年,我承包了几百亩玉米,因为旱情导致的损失初步估计有七八十万元。”当地种植大户陈夕全说,路旁整片的玉米地,每一株玉米杆都是焦黑的。

与上述情景形成对比的是,距离百米左右的明光市石坝镇大于郢节水抗旱稻试验基地。放眼望去,一大片稻谷长势良好,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用手轻拂,可以感受到成熟的重量。

图为明光市石坝镇节水抗旱稻田

杨立友说,节水抗旱稻在这里已经推广多年了,米质口感很好,软糯香甜,市场表现非常好。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表示,在丰大种业科企合作、全国农技中心战略合作的积极推动下,节水抗旱稻已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南和西南稻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310万亩左右,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黄淮、东北、西北地区已有储备适合品种。同时,在包括亚非等“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试种成功,其中安哥拉、肯尼亚、乌干达、喀麦隆、越南等国年推广种植超20万亩。

科技显身手,极大拓展水稻种植空间

罕见旱情下,节水抗旱稻为何有如此优异表现?这是科技为现代农业带来的神奇力量。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节水抗旱稻之父、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科研团队聚焦旱稻节水抗旱广适特性,结合水稻优质高产特性,在23万余份水稻基因资源中逐一分拣,通过杂交育种创新,最终研发培育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绿色超级水稻,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从而将节水抗旱稻的亩均产量提升至550公斤以上,极大推进了水稻产业提质增效进程,解决了长期以来产量、品质与抗旱性难以兼具的难题,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了力量。

据罗利军介绍,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基础上,把现代水稻高产优质特性与旱稻的抗旱耐旱特性结合,进而培育出的新型栽培稻品种。从稻的类型而言,节水抗旱稻是与水稻、旱稻并列的新栽培稻类型。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节水抗旱稻水分利用效率与抗旱性明显增强,可像小麦一样“旱直播旱管”,也可“水直播旱管”,极大拓展了水稻的种植空间。水田、低洼易涝地、山改田、滩涂地,都是节水抗旱稻适宜生长的目标区域。能在如此广泛区域普遍适种,关键就在于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等显著特性。

“如果专业术语难理解,那我们来看一看节水抗旱稻根部特点。”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余新桥说,水稻根系以水平方向为主,向四周发育特征明显,旱稻根系而是向下发育特征明显,节水抗旱稻则是两者兼而有之,在水平方向、向四周发育的同时,向下发育的特征也很突出。

“节水抗旱稻的根部与常规水稻不同,这种根部新陈代谢较快,发达根系能更快扎根泥土,更多地吸收土壤里水分与营养,使得水稻更耐干旱、更易生长。”余新桥说。同时,节水抗旱稻的种子在土壤里不易腐烂,可在旱地直接播种,耐直播能力强,易播种存活。

图从左往右:旱稻(根多数是往下的,且长,侧根少);节水抗旱稻(侧根有,多数是往下的,且长);水稻(绝大多数是侧根,往下的少)

从叶片来看,当干旱高温来袭时,节水抗旱稻叶片气孔早晨会主动适度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消耗。傍晚,叶片气孔重新打开,恢复正常呼吸,实现在缺水环境中减少水分丧失的功能。而常规水稻则不具有这一特性。 

“我国农业用水占社会生产生活总耗水的70%以上,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以上,这意味着水稻消耗了社会用水总量50%左右。”罗利军说,这是驱使他攻关研发节水抗旱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启动,再上台阶需多方合力

“节水抗旱稻一经推出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潜在的生产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刘信说。

9月28日举行的2022年全国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活动,期间举行了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安徽丰大集团联合发起成立联盟倡议。

刘信表示,希望各地种子部门、推广机构、种业企业、科研单位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有效措施,创新联盟体制机制,积极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格局,努力形成高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合力,早日把节水抗旱稻应用引向深入、推向高潮。比如,针对节水抗旱稻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这一特点,如何实现跨领域应用创新,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孙远)


编辑:李连敏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