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农业 > 正文

独山县创新扶贫项目盘活举措让扶贫资产保值增值

新华财经|2022年11月25日
阅读量:

经排查,独山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扶贫资金总量63.69亿元,形成资产规模(资产原值)42.39亿元,涉及项目777个。

新华财经贵州11月25日电  贵州省独山县自2022年3月纳入全省探索盘活扶贫项目资产试点县以来,通过明确对象、制定机制、转变方式、提升价值,运用改造盘活、转产盘活、招商盘活、租赁盘活、收股盘活等盘活方式,有效推动扶贫项目资产盘活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活水。目前,全县已完成扶贫资产摸底,拟重点盘活项目26个,并全部制定盘活方案,已盘活15个。

一、明确扶贫项目盘活对象

一是全面摸底排查。由县财政、乡村振兴、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全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扶贫项目资产现状进行全面清查,逐年逐个追溯资金项目来源、用途去向、资产现值和使用状况等信息,逐级建立“到户类资产”“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三本台账,加强跟踪监测,实现资产台账规范化、分类化、动态化管理。经排查,全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扶贫资金总量63.69亿元,形成资产规模(资产原值)42.39亿元,涉及项目777个。

二是逐个确权移交。在摸清资产状况后,根据项目资金投向、受益对象、管护主体等,合理界定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五权”归属,明确经营性资产尽可能归属村集体所有,到户类资产归农户所有,公益性资产所有权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明确到村到户的归属国有资产管理。各项确权均及时做好资产移交或产权证书颁发,有力调动了所有权主体资产盘活利用积极性。经梳理确权,资产权属归村集体资产13.99亿元;归到户类资产16.09亿元;归国有资产14.31亿元。

三是分类规范处置。核准项目资产现状,分类施策,针对运行良好的项目加强管护运营、完善产业链条等,着力提质增效;对因灾损毁、受灾、折旧等不可再利用资产依法依规进行资产处置;因市场行情或其他因素导致闲置或低效的资产项目,作为盘活对象进行盘活。目前,经摸排梳理和分析研判,决定对724个扶贫资产项目加强管护运营,着力提质增效,涉及资金41.52亿元;对27个扶贫资产项目进行资产处置,涉及资金0.16亿元;对26个扶贫资产项目进行盘活,涉及资金0.71亿元。

二、建立扶贫项目盘活机制

一是建立专班推进工作机制。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独山县试点盘活扶贫项目资产方法路径工作领导小组,并围绕工作重点,组建资产清查确权、资产运营监管、资产盘活处置、资产信息化保障4个工作专班,采取专班化推进方式,要求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实施部门、镇村多方联动,合力推动资产产权界定、台账管理、财务状况监督、审批运营处置决策、解决困难问题等,并建立资产管护台账,明确管护责任人和管护职责,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管护运营,确保资产有序盘活、处置、发挥作用。目前,777项资产均已明确管护主体。

二是建立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积极将大数据手段运用到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过程中,组织开发了独山县扶贫项目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乡村振兴(扶贫)资产管理云平台”,内设“资金项目管理”“资产确权、移交管理”“运营监督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资产处置管理”“‘四色’预警”“档案管理”7大功能模块,并可通过系统生成二维码张贴到项目驻地,扫描二维码便可以显示扶贫项目建设内容、经营主体等信息,实现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可视化、可溯源、可监督,有力提高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质效。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三是建立长效化推进工作机制。制定印发《独山县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健全完善摸排登记、确权移交、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监督检查、激励考核、信息化管理等扶贫项目资产盘活和管理机制,采取“一项目一方案”方式,构建形成规范化、长效化扶贫资产项目管理和盘活机制体系,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和盘活提供机制保障,确保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开展。截至目前,26个今年拟盘活的资产项目均已制定“一项目一方案”。

三、创新扶贫项目资产盘活方式

一是改造盘活一批。通过对原有的产业厂房、内部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满足新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资产项目盘活。如:下司镇华南村蚕房建设项目,因桑蚕价格影响,导致部分蚕房闲置,由经营主体对蚕房进行升级改造,加购设备进行医用小白鼠养殖和粽叶加工,每年可获得5万元以上的收益,带动农户100多人务工增收。

二是转产盘活一批。通过转变经营方式、改变设施用途、替换经营业态或种养殖品种等寻找新的产业收益增长点,实现资产项目盘活。如:上司镇2000亩茭白种植项目,因受市场、疫情等因素影响,收益较差,项目效益低,结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要求,及时将该项目基地转产为优质高效的坝区粮食种植基地,种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独山大米”,预计年产量超800吨,年产值可达240万元以上,可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0人次以上,土地流转增加收入120万元以上,实现低效产业高效盘活。

三是招商盘活一批。通过招商引资,将现有闲置低效的扶贫项目资产以资产入股、托管等方式投入到其他经营主体或引入企业入驻经营,实现资产项目盘活。如:基长镇济生铁皮石斛基地,因种植成本高,产业周期长,铁皮石斛市场价格不稳定,产业效益低,为盘活该项目,镇村及时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食用菌种植企业入驻基地,对基地大棚进行盘活利用,每年可产生10万元以上的收益,可带动周边150人以上农户务工。

四是租赁盘活一批。通过将场地、产业设施设备等进行转租给其他有意愿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等,收取租金收益,实现资产项目盘活。如:下司镇铁坑养猪场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资产归属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自主进行生猪养殖经营,但因村集体缺乏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养殖场经营效益低,经市场调研和分析研判,村集体将猪场租赁给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县内龙头企业日泉农牧公司经营,每年可获得20万元以上的租金收益,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公益事业、支持脱贫户和“三类重点监测对象”发展,有效实现资产盘活。

五是收股盘活一批。针对脱贫攻坚期间入股到企业但目前闲置低效的项目资产,收回股权后化整为零,转包给经营能力强的产业大户或村集体,实现资产项目盘活。如:上司镇“一村一茶园”入股分红项目,因入股的企业资金断裂,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效益低,为盘活该项目,镇村及时收回股权,将茶园50亩转租给3个茶叶种植大户种植,350亩由村集体自营,每年可增加产业大户收入每户8万元以上,壮大村集体经济175万元以上。

四、提升扶贫项目资产价值

一是经营性资产增值。经营性资产收益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分配,入股分红按不低于入股本金的5%进行保底分红,并逐年递增;村集体资产产生的收益,原则上80%用于支持脱贫户和“三类重点监测对象”发展,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同时,通过健全完善运营方案,由项目主管部门加强对资产运营和管护监督,完善配套设施,补全产业链条,加强技术指导,不断增强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对部分项目探索开展政企合作,依托国有平台公司进行托管,提高市场化运营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运营经营性资产项目125个,其中39个项目由3家国有平台公司管理运营、50个项目由11家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运营。

二是到户类资产提值。到户类资产原则上归农户所有,由农户自行管理,直补茶苗、果苗等生物性资产推广“政府搭建平台+村集体加强服务+群众出工出力+企业带动销售”的运营管理模式,搭建销售平台或招引销售运营公司,着力开展订单式种养殖。企业负责对项目和基地的管护、资金保障、技术支持和打通市场;村集体负责对到户资产进行服务和技术指导,把村集体基地确权到户,向农户推广宣传,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在统一配套、企业带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根据市场行情,将产出产品卖给企业,实现获利增收。如,针对海花草种植、茶叶种植等种苗直补到户类项目,引进了独山春禄农业有限公司开展海花草收购,建设了影山镇翁台村茶青交易市场、温泉村茶叶种植基地等带动销售种植,确保到户类资产提质增效,以温泉村茶叶种植基地为例,便可带动农户300户以上,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三是公益性资产保值。逐项明确管护主体,由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等相关单位完善有关资产管护标准和规范,制定《独山县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制度》《独山县通村通组等公路管护办法》等制度,镇村两级负责设置管理岗位和管护人员,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参与对道路交通设施、农村供水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目前,全县502项公益性资产项目均明确了管护主体,并设置有2573个农村公益性岗位参与对农村水利、农村道路、农村卫生设施等扶贫资产项目的管护,确保公益性资产可持续利用,持续为群众提供便利优质的生活环境。(作者系独山县委改革办陈绍通


编辑:李连敏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