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农业 > 正文

国家乡村振兴局创新“一四六模式” 助力雷山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2023年02月17日
阅读量:

国家乡村振兴局通过铸一个精神、强四支队伍、建六项机制的“一四六模式”,为雷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新华财经北京2月17日电(赵丽梅)国家乡村振兴局定点帮扶贵州省雷山县以来,先后选派干部到雷山挂职帮扶,积极协调各方帮扶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支持,为雷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活力,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帮助打造了南猛村等一批示范村寨,并创新出可复制可借鉴推广的“一四六模式”(即铸一个精神、强四支队伍、建六项机制),用足用好地方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努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铸一个精神,以芦笙文化凝聚奋进共识

雷山县南猛村拥有以芦笙舞为代表的特色传统非遗文化,以“一曲唱千年,千年唱一曲”闻名。近年来,南猛村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定点帮扶下,挖掘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芦笙文化,发展芦笙制作与演艺产业,不断增强农户归属感,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同时,通过弘扬芦笙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铸造“聚力发展产业、齐心建设家园”的合力奋进精神。

国家乡村振兴局协调阿里巴巴集团帮助南猛村建设线上非遗数字博物馆,保护抢救传统芦笙曲目,搭建起一座“文化+科技”“传统+现代”“线上+线下”的沟通桥梁,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南猛苗寨乡村文化。同时,助力发展芦笙制作与演艺产业,推动80余人的芦笙队成立规范化协会,明确训练安排、商演联系、收益分红等事宜,并协调社会捐赠资金12万元支持芦笙队。既擦亮了“芦笙舞艺术之乡”招牌,夯实芦笙文化传承基础,又丰富了精神文化,还增加了收入渠道。此外,还帮助南猛村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民精神家园的形成和乡村文脉的传承。

强四支队伍,强队伍培育领头人带动共同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家乡村振兴局协助雷山县南猛村建强四支队伍,抓好示范引领,带动南猛村全体农户共同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一是建强村支两委队伍。自2021年起开展党员积分制管理,激励党员争当先锋模范。通过组建党员带头的寨管委加强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寨管委补充和延伸村两委服务链作用,承担寨内公益事业工作,深入推广公共服务“用者必付费”的理念。选拔8名“红色代办员”为群众提供综合性的无偿代办服务,让“最多跑一次”向农村基层延伸,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南猛村党支部2022年入选贵州省第三批“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二是增强驻村工作队。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派出四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县、镇两级持续派驻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队协助建强村党组织,帮助村两委落实换届选举工作,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定4项工作细则推动村级事务日常管理规范化。协调帮扶单位和东西协作、社会帮扶力量,强化村寨建设规划,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实施了茶园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村道提升、易地搬迁户民宿化改造等一批项目。

三是带强发展带头人。通过组织外出学习、政策扶持等方式,做好产业发展能人强手培养。指导结对帮扶动力不足、发展能力弱的群众,通过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后富,共同奔赴小康路。如种茶大户李世陆紧跟村主导产业发展,种植白茶100余亩,主动为其他种植白茶的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农机支持,自费组织村民赴浙江学习白茶种植经验。形成了帮带互助、齐心协力抓产业,共同发展致富的新模式。

四是促强“五老”乡贤队伍。坚持民事民管的理念,组织200余名乡贤返乡建言献策。组建了乡贤理事会,整合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功能,致力于发展民主、维护民安、促进民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促进乡村治理,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发挥“五老”在教育引导、关爱引领青少年上的优势,营造向善向上新风尚。成立乡贤助学基金,每年为南猛村优秀学子发放奖励资金,在村里营造浓厚爱才惜才的氛围。

建六项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

“制度移民俗,文章变国风”,国家乡村振兴局助力南猛村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探索建立六项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章可循,稳步前进。

一是筑牢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项目上,由党支部引导合作社,根据县域产业布局确立村主导产业,实行“返租倒包”鼓励农户自主生产,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农产品交由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确保农户放心种、用心管、有稳定的收入,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

二是建立产业组团发展机制。推行全县“一盘棋”和跨乡镇统筹,南猛村首创的村村产业抱团发展模式,主动与产业发展相近的老猫村抱团发展茶叶、食用菌产业。目前已形成以南猛村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白茶,老猫村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食用菌的抱团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带动多村联动,实现“一村一品”带出“一村多品”。

三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建设机制。将集中统一建设与分户落实相结合。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帮扶下,引入农业农村部环科所整村设计人居环境整治方案,统一部署、同步推进,集中290万元财政资金修建覆盖全村的地下管网系统,整体解决厕所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因户施策制定整治方案,整合农业、环保、住建、东西部协作等资源力量,通过奖补方式引导农户自建水冲式户厕,全村已建成户用化粪池193个,水冲式厕所129户,地下管网3.7公里,无动力污水处理终端4处,满足污水处理需求。

四是建立“三先三后”的立项机制。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乡村建设中实行“先聚民心后聚资金、先定规划后定项目、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三先三后”项目立项机制,先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民主程序形成立项共识,再通过申报项目、村内筹资、社会帮扶等形式募集项目资金。

五是建立村务积分管理机制。按照县镇两级部署,率先推行乡村振兴贡献度积分制,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及村规民约,设定6类积分内容,配套设计激励机制,新建积分超市一座,将积分用于生活用品兑换、小额信贷利息抵扣、评优评先参考等,激励群众发挥内生动力。农户从乡村振兴的被动福利享受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主导行动实施者。

六是实施乡村数字化管理机制。联合中国移动实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数据化,围绕提升村两委工作效率、提升群众服务感知度,做好基层干部与群众间的信息连接。大力推进“平安乡村”视频监控项目建设,推动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建成村级数字指挥中心1个,集成安防监控、组织人员管理、防返贫监测及信息展示等功能,提高村级综合治理效率。在“黔村”微信小程序上开通党员“红色代办”服务,方便村民随时随地反馈需求,帮助代办员及时响应群众诉求,闭环管理代办事项。




编辑:李倩倩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