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汽车 > 正文

专家献策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赋能

新华财经|2025年03月30日
阅读量:

3月30日,以“智汇原子级制造 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二届(2025年)原子级制造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共同主办。

新华财经北京3月30日电(刘志远)3月30日,以“智汇原子级制造 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二届(2025年)原子级制造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汇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及企业代表,围绕技术前沿、应用挑战及新质生产力变革等议题展开研讨,助力构建原子级制造科学体系,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全球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原子级制造驱动未来产业

原子级制造凭借精准操控原子及原子基元、制造性能逼近极限产品的优势,成为我国战略性未来产业,对把握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共同主办。本届论坛还将发布原子级制造关联科学技术体系以及2024年度原子级制造十大重大事件,为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赋能。

c0fc19983f394b4b8b9e1d1b1d6a8715.jpeg

第二届(2025年)原子级制造论坛海报(原子级制造论坛供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子级制造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特点的未来产业,要深刻把握战略机遇,进一步夯实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基础,构筑原子级制造优势产业链。要强化原始创新加速成果应用,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放场景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带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化发展卡点、堵点问题。要优化政策供给健全发展生态,研究制定政策工具包,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共谋原子级制造发展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子级制造作为极小尺度、极高精度的前沿技术,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程金光表示,过去五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在二维材料原子级精准合成、二维金属的原子级制造、单分子层光电器件、异质界面量子调控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有望应用于高灵敏信号探测、量子信息等重要领域。

北京市高度重视原子级制造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研究将原子级制造纳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十五五”规划。今年将制定发布原子级制造创新发展的专项行动计划,做好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将打造“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的产业全周期资本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血液;通过原子级制造论坛等平台深化交流合作,吸引全球顶尖团队和创新主体在北京创业和发展。

多种技术仍待突破

近年来,我国原子级制造科技基础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不过多种技术仍待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学军指出,虽然我国原子级制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诸多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面对国际竞争的新态势,我国原子级制造领域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是实现固体表面原子操纵,获得原子级制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鸿钧表示,我国在扫描隧道显微镜设备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接近欧美水平。不过,未来仍需要突破单电子、单自旋、阿秒层次物性测量与操控,需要开发AI辅助自动化操纵方法和设备,促进原子操纵从结构走向功能器件,进而实现基于原子制造的产品,形成原子级制造产业高地。

“二维金属是一个新赛道,相关工作刚刚开始,需要更深入和系统的研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张广宇表示,原子级制造的范德华挤压技术为实现原子极限厚度下的二维金属探索出有效方案,前景广阔。

推动我国原子级制造走向世界前列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围绕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建言献策,助力我国原子级制造加速发展。

对于未来需要关注哪些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建议,要重视原子团簇在原子级制造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基于团簇的原子级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与材料加工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维民表示,摩擦行为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电能或者其它形式的能,同样能够实现材料的“自下而上”生长与可控构筑,达到数个原子层厚度,如软金属材料,能够很好地对磨痕表面进行修复等,业界对此应予以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建议,将AI技术应用于原子级制造的逆向设计领域,设计新的构型、新的材料。

cfed515ebcf24c8ca2fb8177b2207aa2.jpeg

图为圆桌论坛环节(原子级制造论坛供图)

原子级制造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迟力峰指出,国际上很多创新成果来源于企业,未来我国应重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进入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刘胜建议,在大学教育阶段实现原子级制造跨尺度多场协同设计概念与现有课程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加快人才培养。

原子级制造的产业化发展需久久为功。张学军建议,尽快出台政策,推动形成国产工业母机设备生态,如建立装备示范线,“把国产仪器设备先用起来”。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成表示,原子级制造需要长周期创新并转化,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投资机制等,将有助支持长期投入。

 

编辑:李耀威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