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报告》解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依托强大规模优势,从“量的积累”稳步迈向“质的飞跃”,开启价值引领的新发展周期,产业布局加速,呈现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发展趋势。
9月29日,《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智造活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发布。《报告》显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依托强大规模优势,沿着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三大路径加速转型,从“量的积累”稳步迈向“质的飞跃”,开启价值引领的新发展周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优势凸显,连续十年产销量稳居全球首位。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增长37.3%和36.7%,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距离“50%关键节点”又近一步。
更关键的是,规模优势并非单一维度的“数量领先”,而是形成多维度支撑体系:技术路线上,纯电动与插电混动“双轮驱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核心部件上,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二左右,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主导全球市场。
《报告》显示,为了持续巩固“领跑”全球地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布局,呈现智能化、国际化、集群化发展趋势。
一是智能化加速推进,推动智能体验普惠化,生产全链路数字化。在用户体验端,端到端技术推动驾驶行为日趋“类人化”,多家车企开始推送“车位到车位”高阶智驾功能,不断升级用户体验;同时,高阶智能技术正快速进入中低价位车型市场,让智能驾驶从“高端配置”变为“普惠体验”。在生产端,AI驱动企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运营精准度。
二是国际化加速布局,形成多元化出海路径,呈现全产业链出海态势。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推动制造本地化、开辟“技术换渠道”轻资产合作模式、生态协同输出、资本深度绑定本土厂商等多元路径,加速“走出去”步伐。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出海结构持续优化。
三是集群化发展持续演进,上游材料、中游制造、下游服务全产业链协同。不同区域形成差异化集群竞争格局:长三角“沪(上海)-皖(合肥、芜湖)-浙(宁波、杭州)”核心三角汇聚特斯拉、蔚来等龙头,构建全产业链高地;珠三角以ICT(信息通信技术)赋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深圳-广州”重点发展V2X车联网与智能座舱;成渝集群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区域增长潜力显著。
业内人士表示,在促消费、补齐充电基础设施短板、整治市场竞争乱象、助力汽车出海等多维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智能化破解“体验升级”命题、以国际化打开“全球增量”空间、靠集群化筑牢“协同韧性”根基,三大趋势正形成叠加赋能效应,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中国方案”。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工信装备工程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编制,通过多维度、多层次指标科学量化,助力城市精准定位自身产业发展阶段,为政府决策、产业布局、企业创新提供价值参考,提升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冯明园)
编辑:徐丹宁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