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博士”进村驻点 扶贫“送智”助填教育鸿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7日08:53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南宁6月17日电(记者何丰伦)“精准扶贫”中如何将大型国有企业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科普能力,与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植入”的乡镇基础教育课堂密切结合在一起,填平城乡二元形态下的“教育鸿沟”,这是我国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南方电网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将自身博士优势、科研优势、科普优势与贫困村、贫困小学、贫困学生的科学需求密切结合,通过“点线面体”的科学实验教学,激发贫困地区学生追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激情。教育专家认为,这种将“高精尖”的科学知识“普惠传递”的教育模式,给“教育扶贫”带来了较大启示。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三缺三不缺”

南方电网广西公司承担广西各地市、县区82个帮扶点共90项帮扶任务,2017—2018年共完成行业扶贫投资60.75亿元,2016—2018年累计投入定点扶贫捐赠资金3300多万元,服务对象超52000人次。扶贫过程中,广西电网公司电科院组织博士团队的调查表明,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领域集中表现为“三缺三不缺”。

一是不缺硬件缺软件。

所调查的23所小学中,校园不仅有电脑、营养午餐食堂,还有完善的操场、篮球场、阅览室,中午供给孩子们午休的宿舍等,基础设施一应既全。但软件设施使用率极其低下。贫困县薄弱小学能用ppt上课的小学教师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老师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阶段。扶绥县柳桥镇小学校长陈新贵用“骨干外流,新人难进”来概括教师现状:“学校1-3年级只有3-4位老师,语文、数学、科学课都是大家轮流上。别说做实验,就是集中备课时间都很难保障。”

二是不缺设备缺师资。

贫困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去甚远,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到这些地区工作,造成人才缺乏。国家级贫困县凤山县2010年迄今,一本毕业生留在当地任教的只有20人,扎根基层工作5年以上的,只有3人。

三是不缺书本缺思路。

课本不缺,教辅不少,但缺少能够将课本图文并茂讲解,并将大大小小的实验课、体验课逐一展示给学生的老师,其人数屈指可数。各式教育帮扶呈任务式现象,缺乏长期的帮扶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匮乏现状。

——“点-线-面—体”:打通贫困基层科学教育“最后一公里”

“固点、串线、组面、成体,这是广西电网电科院博士团深入贫困乡村进行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精准帮扶’的核心思路。”电科院团委书记陈铭概括其为“打通直面贫困基层科学教育最后一公里,做好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科学领路人”。

第一,固点。以精准扶贫的乡镇村屯小学为依托,以“兴趣启发”为切入口,为贫困学生打开科学的“兴趣大门”。

“电博士送科学”有团队成员31人,其中博士9人。核心是针对贫困地区孩子缺少良好的志向培养、缺少科技启蒙环境的现状,紧密结合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优势,将前沿科技成果研制成为生动的科学小课堂,实现“三个一同”:与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一同动手,一同实验,一同去发现科学的奥秘。

团队成员芦宇锋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蕴藏深奥道理的科学技术,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能够在他们一生扎下探索科学知识的‘根’。”

上林县云桃镇云桃小学韦石荣校长说:“专家们展示的无线电能传输试验,给学生心灵巨大震撼,也极大开拓了我们老师的视野。整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着不小提升。”

第二,串线。从教学点向“教学线路”转变,用科学的“系统论”思维,破解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普及的核心问题。

“兴趣启发”的思路在贫困学校产生示范效应后,逐步向更多的贫困乡村、贫困学校迁移。更多学校和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博士科普”的“教育红利”,不少教师主动参与其中,将博士的科学实验引入到自身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崇左市凭祥市英阳小学校长农学琴说:“通过现场观摩博士们的实验,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和反馈,我们也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措施。”

第三,组面。将科普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逐渐融为一体,用“科普体验”倒逼“问题意识”的教学习惯养成,形成符合贫困县特色的基础教育科普管理体系,促进教学的发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杰远认为:科普教育能从诸多细节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一是正面影响贫困生与留守儿童的精神心理世界,使其获得观察参与顶级的试验和教学资源的机会;二是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其获得自信和竞争“底气”;三是博士团成员的豁达心态、自信人生,有益于引导贫困学生养成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

第四,成体。为贫困山区孩子成长、老师提升、学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纽带”。

“电博士送科学”团队给帮扶点孩子们布置“课后作业”,请大家用志愿者赠送的科学配件自己动手完成新的发明小制作。当小发明完成时,志愿者将会再次来到学校,为大家带来新的科学小课堂。通过这一纽带,志愿者与所有开展过活动的贫困山区建立起了不间断的科学纽带。

短短2年时间,博士“送科学”团队深入上林县云桃小学、扶绥县柳桥镇渠齐村小学等几十所贫困地区学校开展科学体验课堂,成百上千从未感受到科学实验课堂的山区孩子受益匪浅。志愿行动队伍迅速壮大,技术研发、课程设计、信息发布、校企对接……团队分工明确,运作高效。团队自行研制多台电力科学体验仪器,保证“每期都有新课程”,与山区学校保持长期有效的对接,24小时响应需求,指导山区学校持续有效地开展科学启蒙助学。

——基础教育科学扶贫带来四点启示

“不能让农村孩子停留在玩手机、耍抖音、发快手,要让他们接受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启发科学热情和动手能力。”“博士团扶贫送智”活动,注重对贫困村教授科学实验,寓教于乐,给予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教育“精准扶贫”。这些做法也带来了四方面的深层启示。

启示一:与电网类似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精准扶贫中要“把好脉”“找准点”“发好力”,切实理解、精确掌握贫困地区的问题,对症下药。

南方电网广西公司坚持脱贫攻坚“五个结合”,即行业扶贫与定点扶贫相结合、千家万户与一家一户相结合、扶贫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紧紧围绕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两条攻坚主线,提出了2018—2020年行业扶贫和定点扶贫总体目标。

战略布局、资源整合的结果是:企业从整体到部门,形成了强大的“扶贫合力”,各部门张弛有度,稳步推进,提前两年实现大电网全覆盖,贫困村100%通动力电,基本解决供电区域贫困地区低电压、卡脖子等突出问题。为贫困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20多个特色产业,实现近2000贫困户、7965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电科院“博士团”志愿行动则从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角度着手,指导山区学校持续有效地开展科学启蒙助学,为贫困学校注入“求知动力”。

启示二:大型国有企业资源丰富,参与扶贫的不同部门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科研部门就是应该直面致贫的长远原因、核心原因,为贫困地区构建脱贫致富的“长久动力”。

广西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胡德雍认为:电科院属于专业技术性很强的领域,但用科学方法指导扶贫、科学理念切入责无旁贷。博士团通过对精准扶贫点的“精准调研”,明确在“精准扶贫”中的定位是“为孩子打开科学的兴趣大门”,这一定位恰恰切中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二元鸿沟”形成的关键。

针对这一判断而展开的精准教育扶贫工作产生了良好效果:贫困地区小学领导高度重视,学生们大脑豁然开朗,老师教学受益匪浅。

启示三:经济上要“精准帮扶”,教育上则要“高端引领”“普惠操作”,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向基层学童展示,激发他们“求知”“求学”的共鸣和激情。

与其他一些部门机构教育下乡多为“送书”“送礼物”截然不同的是,电科院博士团不教琴棋书画,完全凭借着已储备的大量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将“独门绝技”“前沿科技”转化为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科学小课堂”。

广西电网电科院副书记唐正华介绍,电科院从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的成果中,精心挑选出“无线电能传输”“高压放电”“新能源发电”“直线电机”,用最为简单的10个科学小实验展示出来,既有科学实验又有动手体验,既有科学深度又能贴近生活,让山区的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鼓励他们用勤学去发现、去研究。

启示四:科学“精准帮扶”要形成统一团队,让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分子能够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中形成更多的“成就感”、科学研究的“荣誉感”、创造发明的“获得感”。

博士志愿者祝文姬说:“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向孩子们传递世界前沿的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则要潜移默化、化繁为简地让他们掌握安全用电知识,这也是我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之一。”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