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成效初显

新华财经北京5月19日电(张越男 张慕晗)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式。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以受众需求为核心导向,创新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收效较好,值得总结推广相关经验。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并通过培育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其中,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近日对北京市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了调研,18日,中经社召开“多想”学习会,发布阶段性调研成果,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开展智库对话活动。中经社经济智库副主任李济军表示, 朝阳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探索形成了大量宝贵经验,此次调研旨在更好总结推广“朝阳经验”,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分析研究优势,为这项利民惠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朝阳区文旅局副局长马骏表示,近年来,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朝阳区全区已形成共识,即文化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各部门、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提升百姓个人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人们的幸福感、文化获得感更充足。

朝阳区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表示,政府的体系优势、公信力、资源优势与社会组织的运营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朝阳区还开展了社会化力量准入机制研究,认为社会化力量需要有情怀,有文化IP积累,并有可运行的基本架构,才能参与好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公共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靳松认为,朝阳区通过在流量大的商圈、园区中嵌入公共文化服务,既弥补了“一老一小”之外的年轻人、上班族等人群的覆盖,又通过三里屯、郎园、798等融合空间与街乡文化站室的联通,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局面,让文化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并且,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设计要以受众真实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叫好又叫座”。

中经社分析师郭睿思认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且多变,朝阳区“以变应变”,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升级。未来朝阳区应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优化设施布局和空间利用、加强内容提升、引导社会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是各界关注的问题。北京市精典阅读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斌认为,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群,未来可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力度,通过线上服务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此次智库对话活动在位于朝阳区东坝乡的首创郎园Station举办,该园区通过现代化设计将老旧厂房改造成新颖的文化设施,并打造了“城市书屋”等样板公共文化空间。首创郎园助理总经理丁明志表示,通过与政府合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郎园在活动设计上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抓住文化消费升级大趋势。



编辑:张慕晗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