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新能源发展亟需顶层政策规范引导

新华财经北京8月4日电(分析师郭桢)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可以说,管理层的定调,必然会有更多刺激政策陆续出台,新能源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电池材料和锂、钴等细分产业链景气度的集体提升。新能源革命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的投入,更需要顶层政策大力支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新能源政策标准比资金投入更为重要。在“碳中和”行动落地、理顺能源治理秩序、放开可再生能源用地用能指标、杜绝地方保护等方面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

近期,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据乘联会统计,今年6月,我国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7.5万辆,同比下降5.1%,相较2019年6月下降11%,前几个月的低基数增量在6月基本消除。1至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为108.7万辆,同比增长231.5%;零售量为100.1万辆,同比增长218.9%。另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8%。

今年以来,尽管一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有所下降,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上涨非常明显,但是从绝对量看,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一二线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依旧是主体,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12个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

新能源汽车销售月度波动频率已经与整个汽车市场波动频率趋于一致。按照中汽协预判,新能源汽车预计2021年销量240万辆,同比增长76%。随着欧美车市需求回暖,进一步拉大了芯片供给的缺口,而国际车企芯片不足导致我国部分车企生产减产损失超预期,对乘用车市场零售有一定负面影响。

图表1: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

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jpg

来源:wind,新华财经

二、国内锂电市场由国外企业主导或成历史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电池材料和锂、钴等细分产业链景气度的集体提升,并进一步传导至二级市场。 据统计,2020年初至2021年7月30日,新能源整车板块在资本市场平均涨幅为18.67%,动力电池和钴行业平均涨幅分别为61.52%和40.67%,锂矿板块平均涨幅则高达145.85%,涨幅在今年各行业中居于前列。1-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2.5GWh,同比累计上升200.3%。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30.2GWh,占总装车量57.5%,同比累计上升139.0%;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22.2GWh,占总装车量42.3%,同比累计上升368.5%。

2021年之前,国内90%锂电PVDF市场被阿科玛、索尔维、吴羽三大国外企业占据,供货量为1.1万-1.2万吨。2021年开始,国内锂电PVDF市场由国外企业主导或成历史,国内企业将成为中流砥柱。部分国内企业,如东岳集团、东阳光(璞泰来)、孚诺林、中化蓝天导入锂电产业链。预计2022年,国内锂电PVDF需求量为2.4万吨,国内企业将占比一半左右,提早进入锂电产业链及有原料R142b供应的企业将获超额收益。

图表2:锂电池行业景气度高

锂电池行业景气度高.png

来源:GGII,新华财经

海内外电池厂产能高速扩张,锂电设备制造商最为受益海外电池厂大规模扩产计划,除LG下半年即将上市融资扩产外,SKI也正在考虑分拆电池业务上市。国内电池厂亦在加速扩产,亿纬锂能规划105GW电池产业园,电池厂扩产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2021年初至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航锂电、比亚迪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宣布新建扩产投资超2400亿元。

由于订单充足,锂电设备产商业绩加速兑现。受电池厂大规模扩产影响,锂电行业设备需求持续旺盛,目前主流设备商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订单量饱满。据先惠技术公司披露,从2021年5月至今,公司累计收到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各类合同及定点通知单金额合计约为2.61亿元,锂电设备制造商进入最受益阶段。

三、新能源长远发展亟需政策引导

我国长期依赖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消费者习惯了资源和电力的廉价和便利,而能源清洁化需要大力的政策支撑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新能源政策标准比资金投入更为重要。

当前新能源革命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光伏、风电本身的发电成本很低,但利用成本仍然较高,储能是重要的瓶颈,需要靠电池、氢能、电动汽车等来解决,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将推动新能源革命的实现,只有实现新能源革命,才能顺利迈向碳中和目标。负荷、电源、储能和网络协同互动,共同构成新能源电力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光伏、风电成本持续下降,预计2035年,风光发电将占80%以上的装机容量和40%以上的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可降至0.1元/千瓦时,风电成本可降至0.2元/千瓦时,占比快速升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给电力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7月28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光伏发电建设和运行情况,2021年1-6月,全国光伏发电量15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4%。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68亿千瓦。从新增装机布局看,装机占比较高的区域为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44%、22%和14%。

尽管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取得了很大发展,光伏发电的技术可行性已得到社会认可,风电的可行性也已成为现实,但实际新能源并网发电现状并不乐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放缓情况。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是三大城市问题,这三个问题都与能源有关,只有从能源角度才能根本解决以上问题。

我国能源转型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需向高效、绿色、低碳转型,格局仍待优化等。中国的能源消耗和能源负荷区主要在东部地区,这决定了西电东送、北煤南运是长期国情。提高我国东部能源自给能力,在观念、体制、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我国能源格局,更涉及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只有在观念、体制、实践上做出改变,才会加快我国能源转型的进程。目前,我国终端电价被固化,产业链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煤电产业上下游之间,光伏、风电产业上下游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新旧政策之间等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博弈,这是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不能忽略的是能源转型是有代价的,新能源虽然已经非常便宜,但由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是间歇式能源,必须与储能技术、煤(水)电调峰、电网弹性等措施并用。因此,理顺能源秩序和利益,厘定除了新能源以外的新型灵活电力系统总成本,并适度传导至能源消费者,必须有强力政策加以规范。

新能源行业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也亟需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由于新能源发电项目竞争愈演愈烈,各地在资源合理分配方面也确实面临一些难题。目前地方普遍要求捆绑落地制造业,要求额外投资,甚至搞起不公开的拍卖和坐地起价,导致地方产能严重过剩,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推高发电成本,企业苦不堪言。被强迫落地的制造业,由于当地并不具备优势,大都沦为无效产能,也严重耽误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投产。

新能源产业还面临着土地、税收、环保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策统筹支持。光伏发电占地虽大,但均未硬化土地,25年后完全可以恢复原貌,发电场内无污染源,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影响泄洪和保护区功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征收新能源项目高额的土地使用税,一些地方的烟囱依旧冒烟,风力发电机却被拆除。

在新能源无补贴的时代,不但要进行市场化运营,更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引导,“碳中和”行动落地、理顺能源治理秩序、放开可再生能源用地用能指标、杜绝地方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新能源发展亟需顶层政策规范引导.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