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力科学城建设打造双城经济圈新引擎  

新华财经重庆10月20日电(记者王松涛)自2020年1月党中央指示成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以来,重庆积极贯彻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科学城。2020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GDP同比增长6.8%、增速全市第二。今年上半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全域实现GDP1017.8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核心区同比增长19.8%、两年平均增速12%,均列全市第一。如今,一个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造的“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呼之欲出,并将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持续汇聚创新动能

据介绍,重庆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推动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科学城建设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各片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强化工作协同。在理顺运转机制方面,重庆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科学城全域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抓总,各区域、功能和板块协调发展工作机制和“一核引领、五区联动”的工作格局。重庆还高水平编制科学城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举行总投资1062亿元的科学城全域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在智博会发布总投资近2400亿元的科学城场景清单。

重庆持续汇聚创新动能,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力量: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有望实现全市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投运;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拟于今年10月试运营,获批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数学中心;已签约落地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科技创新类项目35个、总投资390亿元。

重庆还集聚高端创新主体,新入库科技型企业2428家、总量增至5499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增至321个,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建设全市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市级博士后工作站78个,引进多名博士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方面,重庆围绕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方面出台四个“金凤凰”10条政策,举办的创投大会签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等金融项目15个、总金额超670亿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265亿元。高水平建设科学谷前沿科技、金凤生物医药等孵化集群,新增发明专利5920项,核心区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

加快夯实产业基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重庆着力壮大集群、提升能级,加快夯实产业基础。一是抓产业载体建设。高标准建设重庆高新软件园、青凤高科产业园、西部氢谷园区、北碚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江津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推动各片区围绕科学城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一核五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

二是抓产业集群打造。瞄准龙头企业招大引强选优,引进12英寸高端特色工艺平台等项目706个、总投资5200亿元,其中投资额200亿元级项目3个、100亿元级项目3个、世界500强企业22家。推动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见效,实现到位资金902亿元。今年上半年,核心区规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2.3%、19.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70%。

三是抓产业能级提升。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1.1万座,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项目投用见效,重庆市政务数据灾备中心等项目加速落地。推动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681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118个项目入选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重庆出台支持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重庆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改革,对标雄安新区完成党工委、管委会“11+5”大部门制设置,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向重庆高新区下放市级行政权力418项,相关事项行政审批时间缩短90%。“三评合一”“一业一证”“一码通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36项改革举措全市领先。核心区实现148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1299项“最多跑一次”、240项“零材料提交”。科学城全域新增市场主体5.1万个。

正视问题和困难,多措并举推动发展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表示,对比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重庆的科学城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科学城核心区GDP仅占全市比重的2%,全域GDP占全市比重不到8%,对全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大。二是创新动能还不够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板上市企业等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高层次人才和金融资源集聚不足,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还需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等创新指标大幅落后于西部(成都)科学城。三是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大,且以笔电代工等为主,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尚处在培育周期,未形成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四是全城联动还不紧密。科学城全域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尚不够深入,各片区间全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还不够健全。

重庆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熊雪说,为把科学城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重庆还将从以下方面发力加快科学城建设。

一是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打造“一个品牌”,在年内组建金凤实验室,探索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构建具有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抓住“两大方向”,将集成电路、生命科技作为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方向,建设具有全国话语权的微电子创新中心和全国显示度的“生命芯谷”,同时针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提前谋划并介入低碳基础设施、碳捕捉碳存储、清洁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增强“三支力量”,支持大学城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发挥央企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构建分工合理、梯次接续、协同有序的创新力量。打造“四个片区”,按照主体集中、空间集聚、特色鲜明、显示度强的思路,在核心区打造科研港、科技岛、科学谷、科创街等功能片区,作为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的空间支撑。优化五类“要素”,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研发机构为基础物质条件,以创新创业生态为承接平台载体,以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体制机制为创新根本保障,凸显科技创新“耦合效应”,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力量。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协作联动”的思路,构建“核心区研发、各片区转化”产业协作体系;实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中电重庆软件园等重大项目,“以龙头带动龙身”,促进上下游企业入驻,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高科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塑造未来城市新格局。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提速建设科学会堂等标志性项目,加快穿山隧道、轨道交通、骨干路网建设进度,推动学校、医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投用,强化科学城全域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四是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需求,突出数字赋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加快正兴国际机场、黄磏作业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通道的统筹联动,提升物流枢纽组织运营能力,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