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农垦改革聚焦】湖北五三农场:聚力农场“转型”为经济发展赋能添彩

新华财经|2023年01月12日
阅读量:

荆门市委、市政府以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五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各项职能支出均由市政府和屈家岭管理区1:1承担,办社会职能改革成效大大促进了五三农场经济发展。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于2021年6月启动了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通过在全国遴选一批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模式,指导各地进一步提升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成色。活动启动后,各地积极响应,共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了近百个案例。经过组织专家评审、委托新华社实地核查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第一批共17个典型案例。现将典型案例陆续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新华财经武汉1月12日电 五三农场建于1953年,是湖北省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原为省属国有农场,由时任中共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自挥锹奠基命名。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五三农场逐渐出现社会负担过重、经营管理不顺、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垦区的经济发展。

200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省属国有农场进行改革,五三农场下放荆门市实行属地管理,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荆门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与五三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体制。2018年,荆门市委、市政府以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五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制定并签署了《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移交框架协议书》,将农场范围内的17所学校及幼儿园、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债务、人员编制等整体移交屈家岭管理区,新增的3个社区挂牌开展工作,教育、医疗、社区等部门的历史债务得到解决,各项职能支出均由市政府和屈家岭管理区1:1承担,办社会职能改革成效大大促进了五三农场经济发展。

坚持政府指导 扛牢改革发展责任

在实施新一轮办社会职能改革之前,五三农场在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农场也因办社会背负沉重包袱。教育事业方面,2017年五三农场学校修建项目等拖欠未结款累计1000余万元,教师工资支出每年将近2000万元,实验小学、五三高中等学校破旧不堪,农场每年高考能够考上一类本科的学生寥寥无几。五三农场医疗卫生建设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周边区域,缺少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工作。农场社区建设较为滞后,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低于周边地区。为此,荆门市政府决心以改革补短板、破难题,高位谋划,全力推动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一是高规格成立工作专班。2018年,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垦改革的新一轮部署,荆门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国有农场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委农办牵头,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计局和屈家岭管理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组成国有农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国有农场改革工作。

二是高水平研究改革思路。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前往江西共青城、海南东昌农场和重庆农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多次考察,详细了解农场“设市”、农场变“企业+居民”、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社会管理属地化”等农场改革模式,形成专题考察报告,为五三农场改革指明方向。针对管理区体制多年运行良好的实际,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明确了由屈家岭管理区承接教育、医疗等社会职能,五三农场承担市场经营责任的改革思路,深入推进五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消除制约农场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保障农场与周边区域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推动农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高效率开展调查摸底。屈家岭管理区以五三农场2017年底的决算数为依据,系统调查了办社会职能机构的人员资产、债权债务和收入支出的具体情况,经过市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局等部门多方反复核算,核定了农场办社会改革涉及的教育、卫生、社区、公安、国土、交通等职能部门历史债务和一次性项目缺口资金7800余万元、基本支出缺口资金7400余万元,全面掌握了改革成本。

优化顶层设计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

一是瞄定改革目标。农场现行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匹配,是国有农场亟待打破的壁垒。五三农场是“中国农谷”核心区,担负着探索现代农业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其发展好坏对于荆门、湖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需要借助此次改革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同时,农场的改革目标不仅仅是五三农场自身“减负”,也是为了屈家岭管理区管理职能更集中、更强力,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既是农场自身的一次彻底“转型”,更是当地各项民生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荆门市国有农场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与国家、省相关领域改革和民生改善等政策相衔接,积极争取五三农场人员、编制、资产、债务、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大幅缩减五三农场和周边区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为目标,力争五三农场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全覆盖、行业规划同步实施、公共财政同步保障。

三是出台实施方案。2018年5月,荆门市国有农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部署解决屈家岭管理区发展不够、财力薄弱等问题,明确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改革、加强农场社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化解历史债务六项内容,要求2018年年底前完成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任务。方案提出在维持屈家岭管理区现行财政体制不变的基础下,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历史债务和一次性项目缺口资金由市政府和屈家岭管理区按6:4一次性解决;改革涉及的教育、卫生、社区、公安、国土、交通等基本支出缺口资金由市政府和屈家岭管理区1:1承担,期限暂定为5年。

突破瓶颈制约 构建转型蜕变路径

一是落实任务分解。为推进农场改革不断深入,屈家岭管理区进一步出台《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子方案》,要求教育部门逐步兑现农场教师补助等待遇,完成学校及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要求卫计局成立屈家岭管理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核定20个编制作为该中心专用编制;要求医保局按照统账结合模式建立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要求完善现有9个社区建设和新增3个社区建设,优化社区办公条件。

二是逐项解决难题。在改革过程中,长期制约五三农场发展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民生事业有了极大的改善。成立了屈家岭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屈家岭管理区卫计局二级单位,负责全区疾病预防控制、预防接种等工作,加快补上卫生服务短板;全面化解教育历史债务,修缮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学校,落实了教师工资标准,提升了教育水平;启动设立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参保人员按照全市统一10%费率政策补缴保费,个人账户配置总医保缴费额的30%,终结了五三农场职工医保个人账户“0”的历史。五三农场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统一纳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明确了相应的投资渠道,实现与地方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农场全面覆盖。

三是强化责任监督。2018年5月起,荆门市委农办将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方案落实作为重点改革任务一月一督办,屈家岭管理区每两周召集相关部门开展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协调推动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三保”安置职工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保安置费用。改革前,五三农场100多家企业共有15079人。为妥善安置关停企业职工,63家工商企业通过公开出售或转让企业资产筹集资金3939.3万元,解决了拖欠工资和债务,按照“一厂一策、一企一法”的原则,妥善安置9926名职工。

二是保人才。农场教师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确保人才不在改革中流失,市委市政府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到2018年底,五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完成时屈家岭管理区教师编制为386个,陆续从教师职工身份转为屈家岭管理区单位事业编制达100余人,实现了人尽其才。

三是保养老。养老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必须针对不同群体强化保障措施。对非农职工延续老政策,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继续补缴有关保费;对于农业职工主要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前继续租赁经营农场土地开展生产活动,退休后农场收回土地并为其发放每月2000元退休金。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支出由湖北省和荆门市全额统筹,较好地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

大胆开拓创新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社会管理服务提档升级。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场区域教育质量得以逐步提升,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支持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成屈家岭实验小学,金色农谷青少年实践基地获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年吸引近10万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研学旅行。农场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五三医院(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有14个村(社区)已建成达到“五化”标准的村卫生室,2021年底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75.7%。农场社区建设蒸蒸日上,9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广场,30个村(社区)中有17个获评为省级生态村。农场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汉江饮水、自来水厂改造、220千伏普云变电站等一批民生重点项目。

二是资源要素盘活赋能。强化科技支撑,投资1.2亿元建设中国农谷院士村,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等8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油菜、黄桃等产业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引进40余名硕博人才,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化改革创新,成立湖北五三农场集团,屈家岭管理区财政局和农谷公司向五三农场集团注入优势资产4亿元,集团与屈家岭城投公司错位互补,构建规模化科学化融资渠道,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盘活土地资源,出台《农用土地管理办法》,通过土地竞价招租、企业承包、征收返还激励等方式不断规范土地租赁方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建设20万亩黄桃、蔬菜、蛋白桑、梅花鹿四个“五万”原料基地,为打造百亿产值的生态农产品加工区夯实基础。

三是现代农业建设活力迸发。实施“中国农谷”战略,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深入对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聚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文旅”两大主导产业。建成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成了田野农谷科技园、宝得瑞健康产业园、绿普旺水生蔬菜产业园等8个重点项目,形成了以粮油、果蔬、鹿产品、健康食品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达60亿元。以农耕文化、农垦文化、农谷文化为主题,打造屈家岭文化大品牌,中国农谷·屈家岭“Tao”文化节影响力日渐增强,吸引外地游客达20万人次,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