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农垦改革聚焦】江西赛湖农场:捋顺管理体制 全力推进垦区产业融合发展

新华财经|2023年03月31日
阅读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于2021年6月启动了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典型案例征集工作,通过在全国遴选一批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模式,指导各地进一步提升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成色。活动启动后,各地积极响应,共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了近百个案例。经过组织专家评审、委托新华社实地核查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第一批共17个典型案例。现将典型案例陆续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新华财经南昌3月31日电 赛湖农场地处瑞昌市城东,始建于1952年10月,面积2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万余人,农场下辖13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8个场属子公司。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赛湖农场体制几经变迁,名称几度更换。近年来,赛湖农场在前期剥离了农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基础上,按照中央关于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要求,2021年,瑞昌市设立赛湖街道,将赛湖农场此前设立的13个居民委员会和春风村民委员会划归其管辖。赛湖街道的设立及运行进一步捋顺了赛湖农场管理体制,农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捋顺管理体制  渐进式剥离社会职能

在江西省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中,赛湖农场起步较早。自2009年起,赛湖农场谋划推动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率先剥离农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三供一业”等社会管理职能,将原赛湖供电所、赛湖学校、赛湖医院分别移交国网瑞昌市供电公司、瑞昌市教育局、瑞昌市原卫生局管理。

过去,赛湖农场没有街道、居委会这些机构,下设的三个分场管理三个片区,以分场大队为单位。为巩固上一轮农垦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成果,江西省委省政府201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剥离农垦场办社会职能,用2年时间将农垦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属地市、县(市、区)政府统一管理,妥善解决机构编制和人员安置等问题。

截至2018年,赛湖农场先后成立府东、金桥等13个居委会和春风1个行政村,将原分场、大队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剥离,将赛湖农场承担的社会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内部分开、管办分离、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剥离,除上级业务部门授权委托的公共服务在农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外,其他办社会职能全部纳入13个社区居委会管理。

在办社会职能改革中,国有农场解决好原分场、大队工作人员安置问题至关重要。为此,赛湖农场紧紧抓住江西省和九江市出台的文件精神,尽最大努力妥善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

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原则上,因社会管理属地化而出现的新岗位应用来安置农垦场现有管理人员。”据此,九江市2017年发布文件明确,“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应主要从国有农垦场现有管理人员中安排。”

在瑞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赛湖农场所有大队干部全部妥善安置。新增的社区干部全部从赛湖农场分场、大队干部中竞聘转录,工资按照瑞昌市社区干部工作报酬标准发放,社会保险费用由瑞昌市财政、赛湖农场和个人按照4:3:3比例缴纳。目前这13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工作人员64名,承担农场全域25819户、9.1万余居民的社区(村)社会管理职能。瑞昌市财政年承担居(村)委会经费共计240余万元。

街道正式成立  农场办社会成为历史

在完成分场、大队社会管理职能全面移交社区(村)之后,赛湖农场于2019年再次启动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并于2020年参照乡镇机关科室设置对总场机关科室进行了调整,将原先的20多个科室整合为现在的10个科室,对应承接上级各部门工作任务,为设立街道搭建好机构框架。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只待一声令下。

2021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瑞昌市赛湖街道,将赛湖农场此前设立的13个居民委员会和春风村民委员会划归其管辖。按照赛湖农场改革方案,赛湖街道成立以后,赛湖农场撤销大队建制,大队居民全部整合到社区。赛湖街道全面负责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在对本街道事业单位的管理方面,参照其他乡街道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模式管理驻街道单位和区域内的社区和行政村。至此,赛湖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走完了关键一步。

社会职能剥离,行政回归地方,卸掉了赛湖农场身上沉重的负担,更方便了群众。改革前,赛湖农场作为国有企业,仅在社会事务上代行管理,农场办事大厅无法承接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群众能在乡镇一级办理的审批事项,农场无法办理,群众只能到瑞昌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设立赛湖街道之后,群众不用再跑远路,可直接在街道办事大厅办理相关手续,简化了办事流程,节约了办事时间。同时,成立街道之后,原需要农场自筹解决的社会管理等方面支出由财政直接予以保障,极大减轻了农场企业负担。

社会职能剥离,行政回归地方,解决了农场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社会事务占用了农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为了实现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顺利落地,赛湖农场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人员的招聘,致使全场干部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全场干部平均年龄已超过52岁。改革之后,2021年,街道迎来了首批10名大学毕业生,2022年街道社区干部的招录工作由瑞昌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第二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赛湖街道一线工作岗位,街道的工作力量得到改善和提升,原本应从事农场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也将回归本职,为下一步农场全力发展生产做好人力储备。

社会职能剥离,行政回归地方,让赛湖街道得以全身心投入民生事业发展,让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红利。2022年赛湖街道充分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意见建议,积极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危房改造220户;新建苏家墩社区、阳光社区、桃树林社区等公共停车场5个;安装大型净水器为龙翔、名门小区1500余户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高品质饮用水;建设和完善了赛湖路、春风村、燕山凹等5个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东方社区、桃树林社区等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成瑞福新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燕山凹强弱电改造工程、螺蛳港路灯升级改造,一批批民生项目的完工,解决的是长年累月的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让群众直接感受到的是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场轻装上阵  发展主业焕发新生机

赛湖农场在推动办社会职能改革的同时,也在按照“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要求,全力推动垦区农场集团化改革,实现双改革同步实施,用两条腿走路,2019年赛湖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2021年集团公司实现年利润过亿元。

赛湖农垦集团按照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架构方向对原有的几家公司进行了重组,建立了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实现股权多元化。在集团公司下设联合开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旅游公司、商贸公司、国资运营公司、物业公司、园艺公司、网络公司等8家子公司,发展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经营、运输、加工,房地产开发、旅游业、物业管理等。农业开发公司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旅游开发公司依托知青故里-螺蛳港3A级乡村旅游点及赛荷园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发展经营民宿、农家乐、农耕体验等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集团公司将农场19000余亩的农田和耕地,4000余亩的养殖水面,5万余平方米的酒店、商铺、厂房等固定资产全部打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并以土地资源入股,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吸引新型农业项目进驻园区,通过外部资本、技术与本土企业的融合,带动园区产业升级,推动农场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了资源、资产与资本之间的有效互通。2020年引进江苏杉荷园有限公司,投入2亿余元打造了集生态农业示范、农业休闲养生、乡村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体验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的赛荷园,种植有2300亩观赏荷花、高产莲藕种植基地。引进的赣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有130亩的蓝莓产业基地,是集旅游观光及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采摘园,该基地积极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目前,赛湖农场现代农业园区已吸引十多家优质农业企业入驻。

2022年以来,赛湖农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建设步伐,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基础上,围绕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园区建设方案,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双心·两带·三板块”空间结构已基本形成。投资2000万元的乡村振兴产融发展中心已经建成,投资2亿元的高标准蔬菜基地、投资1.2亿元的四大家鱼科创中心、投资1.6亿元的渔业产业园正在建设,项目建成后赛湖农业产业示范园将得到质的提升,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