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品牌】北京庞各庄:“中国西瓜之乡”的产业振兴之路
近年来,庞各庄镇依托西瓜产业发展优势,聚力做好“小西瓜”这篇大文章,推动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新华财经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刘芳 赵茜茜)北京西瓜看大兴,大兴西瓜看庞各庄。记者近日前往“中国西瓜之乡”——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调研发现,近年来,庞各庄镇依托西瓜产业发展优势,聚力做好“小西瓜”这篇大文章,推动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亩产从550公斤到3500公斤
庞各庄镇位于永定河生态文化带和京雄协同发展带,处于大兴新城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之间。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兴西瓜”的核心产区,庞各庄目前主要以种植中小型西瓜为主,单果基本在1-1.5公斤左右,汁多皮薄,口感沙、甜、脆。
资料显示,庞各庄西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600年以前,曾一度成为贡品。据明万历21年(公元1543年)宛平县令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记载道:“农历六月宛平县为太庙荐新供西瓜15个”。当时,庞各庄属宛平县管辖,业内普遍认为所贡之瓜非庞各庄莫属。
走进庞各庄,聊起西瓜,当地百姓滔滔不绝。有百姓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种西瓜。有一回,父亲傍晚时分坐在院里,抽着烟斗,脸带笑意。我好奇问父亲,‘您在做什么呢?’父亲说,‘我在听瓜熟的声音!’”
听见瓜熟的声音是一名老农人的浪漫。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则对“黑蹦筋”记忆犹新。这种瓜椭圆形,表皮黑绿色,上面布满隆起的一条条的筋,有点儿像老年人手上暴起的青筋。
庞各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兵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庞各庄西瓜品种由20世纪60、70年代的“黑蹦筋”到70、80年代的“郑杂3号”,再到21世纪华欣系列、“甜王”及各种小果型西瓜品种。目前,庞各庄西瓜主要以糖度高、上市周期长、品质稳定的L600、超越梦想等品种为主。
除品种,种植技术和规模同样历经飞速的发展阶段。以大兴产区为例,据大兴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燕介绍,解放初期,大兴区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平均亩产550公斤;50年代中后期达到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80年代,随着水浇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西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亩产达2000多公斤。“今年上半年庞各庄西瓜平均亩产达7000斤,这对中小型西瓜而言,意味着丰收。”李燕说。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兴区西瓜种植面积虽呈逐年缩减趋势,从最高峰的6万余亩缩减到将近2万亩,其中,庞各庄镇种植面积占全区的90%以上。
马兵表示,在不退不让确保2万余亩西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庞各庄镇大力发展以高档日光温室、连栋温室为主导的设施农业,实现“三季生产、四季有瓜”。同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紧紧抓住标准化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培育和龙头企业发展三个关键环节,建成标准化基地20个,三品认证基地23个,规模型农业企业和合作社7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以上示范社10家,其中国家级4家、市级2家、区级4家,注册了京庞、乐平、宋宝森等10余个商标,大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育苗从小规模到集约化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17年以前,庞各庄镇大部分农户仍延续着传统落后的育苗方法:育苗设施简陋,场地小、条件差,生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标准化程度较低,育苗方法和育苗手段滞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育苗苗龄偏长造成苗根系老化,活力减弱,大大影响西瓜产量。同时,育苗机械化程度低,导致成本高且育苗质量不高。此外,不少农户使用土制暖棚进行育苗,采用燃煤、燃烧秸秆、燃烧木材排烟管道贯穿棚室的方式提高育苗棚的温度,严重污染当地空气。
2017年,随着北京市境内全面实现 “无煤化”政策的全面实施,如何杜绝一家一户燃煤育苗,解决全镇西瓜种苗供应,实现育苗加温能源清洁化,成为摆在了庞各庄镇西瓜产业发展面前必须要破解的问题。
为全面实现西瓜育苗无煤化,减少大气污染,解决农民的种苗需求难题,庞各庄镇在大兴区政府的扶持下,将育苗核心环节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对育苗场进行政策补贴,先后建设完成四季阳坤、老宋瓜王等14家西瓜集中育苗场。
在四季阳坤育苗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种苗嫁接工作。四季阳坤负责人刘福娟表示,目前,在育苗场培育出的瓜苗,1株瓜苗卖2块钱,其中政府补贴1块,农户购买瓜苗只需1块钱。
李燕表示,大规模育苗主要有三点优势:一是“惠民化”降低农户投入。以低于育苗成本的价格向瓜农提供种苗,全镇瓜农可直接减少生产投入1000余万元。二是“订单化”降低运营成本。集中育苗采用订单的形式,有利于瓜农的茬口安排,还可安排农户到育苗场工作,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通过开展嫁接培训班,共培训本地嫁接工128人次,嫁接效率由平均每天嫁接2000棵、成活率65%分别提高到每天5000棵、成活率95%。三是“品质化”提高产出效率。集中育苗场通过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和措施,创造育苗最佳环境条件,实现种苗的快速、优质、批量化生产,极大提升了种苗的品质,有利于西瓜产业的增产增收。
截至目前,庞各庄现有的14座育苗场共生产西瓜嫁接苗近亿株,育苗供应面涉及全区9个乡镇1.4万余户瓜农,满足了本地瓜农生产需要,保证了瓜苗的统一标准和品质,成为支撑整体西瓜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销售从传统迈向现代
“庞各庄西瓜不愁卖”,新农人宋志佳在记者走访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时说道。他的爷爷正是庞各庄家喻户晓的老“瓜王”宋宝森。
大学毕业后,跟随爷爷与父亲的步伐,一头扎进农业这片广阔天地的宋志佳将互联网思维带到传统农业:自2014年起,“老宋瓜王”一方面进驻“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同时借助直播平台开展“从田间到餐桌”基地直供,以直播形式把西瓜销往全国各地。
线上线下“双开花”是庞各庄西瓜“不愁卖”的底气之源。据马兵介绍,此前,庞各庄瓜农销售基本上以批发市场为主,新发地、西沙窝等大中型批发市场为主要销售集散地。近年来,为了让精品小西瓜卖得出、卖得好,让农民更好地增收,庞各庄积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与合作组织对接、与电商超市对接、与线下市场对接、与市民直接对接“四个对接”的特色销售模式。
目前,当地农业园区、合作社已经在盒马、淘宝、美团、京东线上等网络销售平台设立直营店36家。同时,各大合作社与农业园区率先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销售西瓜,进一步影响广大瓜农尝试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自主宣传,扩大销量,让庞各庄西瓜的消费群体扩大至全国各地。
运费一直是西瓜销售成本的重要占比。为了进一步降低瓜农的资金投入,庞各庄镇党委政府与顺丰、京东等快递企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规定两家快递公司针对庞各庄镇域内的西瓜种植户与西瓜种植企业量身制定专门的方案,给予最多6折的快递费用,大大减少了瓜农们的成本投入。同时,印制大批量的庞各庄西瓜宣传彩页,由快递小哥投入千家万户进行推广,既提高了知名度也增加了销售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庞各庄西瓜种植面积约1.8万亩,西瓜种植户4000余户,年产量1.1亿公斤,年销售额约5亿元,其中线下销售额约为1.2亿元,线上销售额约为3.8亿元。
在拓宽西瓜销售渠道的同时,庞各庄镇持续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结合,结合每年举办的大兴西瓜节、全国西瓜擂台赛等“三节一赛”节庆活动,进一步创新办节理念、丰富节庆内涵。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33届大兴西瓜节和全国西甜瓜擂台赛,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体验为内涵的旅游休闲产业。全镇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56亿元。
谈及大兴西瓜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方向,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任荣认为,以庞各庄为绝对主产区的大兴西瓜产业,未来不以面积规模为基础,而是向高品质、多样化、高附加值的生态休闲产业方向发展。以技术改良为品质提升动力,以打造品牌为营销推广手段,以文化建设为提高附加值策略,以创新思路为开拓新市场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