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乡村产业振兴案例之八——家和蚕业:开展全产业链服务 高标准促进蚕桑多元化发展
吴江区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养蚕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吴江区通过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加强种桑、养蚕培训指导,推动蚕桑产业不断向高效化、多元化、品牌化、集成化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
编者按: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浙沪交界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江苏的“南大门”。2019年5月,吴江区与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1年、2022年,吴江区以扎实的三农工作成果蝉联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吴江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具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打造乡村振兴样本的良好基础。吴江的“江村”实践有助于把握并解决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问题,对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近期,我们陆续发布吴江乡村产业振兴十大案例,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发展乡村经济、推进富民强村的良好风貌。
新华财经南京9月20日电(宁婧)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蚕桑文化历史悠久,作为蚕桑原产地,养蚕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同时加强种桑、养蚕培训指导,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相比于以前均得到较大提升。
发挥龙头企业优势 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吴江区震泽镇是中国丝绸名镇,也是吴江蚕桑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蚕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副业。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震荡影响,吴江蚕桑市场不稳定,蚕茧收购价格忽高忽低,蚕农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少蚕农放弃了养蚕。在此情形下,多年从事蚕桑行业的代表决定牵头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制度优势促进当地蚕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图为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吴江区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集蚕桑养殖、蚕丝被制售、蚕蛹虫草生产销售以及农业生物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据了解,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坚持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市场最高价格优先收购成员的蚕茧,在保证收购价基础上每公斤再给成员补贴2元,16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有效提高了蚕农的养殖积极性,充分保障了蚕农的养殖收益,完全实现了在蚕桑产业萎缩情况下成员收入不降反增的预期目标。
建立四个“统一” 延伸拓展桑蚕产业链
为帮助合作社成员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合作社通过开展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不断延伸拓展桑蚕产业链,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统一生产资料,做到起点标准化。蚕蛹虫草药用成分含量和生物质产量较高,市场前景好,受到成员的普遍欢迎。为帮助合作社成员参与创业增收,合作社为成员统一提供虫草菌种和生产工具等,在降低成员成本支出的同时,确保合作社的虫草品质,提升了市场主导力和议价权。
二是统一技术指导,做到过程标准化。为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合作社主动搭建了“专家技术员若干示范户”的技术服务体系,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同时,组织技术员深入蚕农家中,帮助成员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
三是统一生产标准,做到品质标准化。合作社于2015年起草了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合作社内推广应用,既减少了成员投资的技术风险,又开创了用行业标准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又于2017年主导承担了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蚕蛹虫草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的起草制定工作。2019年8月1日,省级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开始面向全省推广,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示范。
四是统一品牌营销,做到形象标准化。合作社注重品牌打造和品牌影响力提升,对于不同的桑蚕产品实施不同的品牌战略。
图为家和蚕蛹虫草智能化培育车间一角
坚持目标导向 推进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出台《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考核办法》等政策,成为国内首个将桑园纳入生态补偿的地区,有效提高了蚕农生产积极性,稳定桑园面积。据统计,截至2022年,蚕桑生态补偿涉及27621.7张蚕种,蚕农23236户次,累计补偿桑园面积达35522.96亩,补偿金额达1551.32万元。
与此同时,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吴江区积极探索蚕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型模式,推出一条以蚕桑丝绸特色产业为主的农文旅旅游线路。据了解,近年来,震泽镇依托湿地片区“千亩桑林、四季养蚕”的独特景观,打造“蚕式慢生活”,开创了“丝绸旅游”的全景体验新模式。
一直以来,吴江区在加快推进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多措并举。通过加大科技注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文化注入,吴江区传统蚕桑产业定能走上高效化、多元化、品牌化、集成化的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