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乡村产业振兴案例之十——元荡村“醴飨田”:引进生态共生系统 绿色有效促产增收
近年来,吴江坚持以绿色生态渔业为主导,以渔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渔业经济,推动水产养殖业加快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擦亮国家级示范区金字招牌。
编者按: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浙沪交界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江苏的“南大门”。2019年5月,吴江区与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1年、2022年,吴江区以扎实的三农工作成果蝉联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吴江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具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打造乡村振兴样本的良好基础。吴江的“江村”实践有助于把握并解决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问题,对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近期,我们陆续发布吴江乡村产业振兴十大案例,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发展乡村经济、推进富民强村的良好风貌。
新华财经南京9月22日(胡颖佳)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元荡村的“鱼菜共生”有机农场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做“醴飨田”。“醴”是“甘甜泉水”之意,意为鲈鱼的养殖用水常年保持饮用级泉水级别;“飨”是“恭请享用”之意,意为人和鱼共享优质环境。“醴飨田”音同“理想田”,寄予了当地人的热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吴江地处太湖之滨,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渔业历来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去年12月,吴江获评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评示范区以来,吴江坚持以绿色生态渔业为主导,以渔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渔业经济,推动水产养殖业加快向现代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擦亮国家级示范区金字招牌。而“醴飨田”有机农场的“鱼菜共生”体系,就是吴江对于科技赋能、探索新型渔业经济的一次成功尝试。
图为“醴飨田”养鱼池
据介绍,“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是对于新型渔业经济的大胆探索,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即回收利用养殖废水并将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进行融合,同时解决了养鱼对天然水系的污染,从而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具体来讲,“鱼菜共生”体系有四重优势:
一是产量大。“醴飨田”有机农场养殖区占地2000平方米,有20个圆形鱼池并排罗列。一个鱼池一批能产3000条鱼,每年可养两批鱼,2000平方米的养殖区年产鱼量高达56000斤,效率是传统养殖的15-20倍。
二是品质高。养殖罐中间设有充氧马达,能够带动齿轮桨片连续不断打出水花,除了给鱼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能模拟自然界中河床卵石上跌宕起伏的缓流水。这使得养殖池里的加州鲈鱼活力十足,肉质比市场上的普通鲈鱼更加紧实。
三是绿色环保。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含量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养殖废水经过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两道关”将鱼类的排泄物由细菌转化成硝酸盐类物质,沉积在养殖废水底层,变为种菜的“营养液”,为水培蔬菜及花卉提供水分与营养。整个过程相比传统种植节约了近30%的成本,收益也比传统种植高出10%。剩余约95%的养殖废水经过净化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后,再回到养殖罐里进行重复利用。这套系统让水产养殖变得集约、高效、环保、智能,适用于养殖鲈鱼科、鲤鱼科、鲶鱼科及虾类等多个水产品种。池内还养殖了马口鱼和光唇鱼,生长周期比鲈鱼长,售价也比鲈鱼高出2-3倍。
图为“醴飨田”蔬菜基地
四是智能化程度高。整套“鱼菜共生”循环系统采用电气化设备,在设置好自动浇灌的时间和排水量后即可开始全自动化运转。据统计,该系统日均用电量约552千瓦时,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4万余元。温室配备智能温湿度监测、地源热泵、遮阳、湿帘、风机等设备,自动化控制生产环境,保障整个玻璃大棚恒温恒湿,摆脱了鱼类生产受天气影响的制约。
鱼菜共生这一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让鱼、菜及微生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对于“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和有效促进作用。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冬林说,鱼菜共生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利用现有农业空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走高效精品农业的有益尝试。
此外,元荡村凭借优美的环境优势,再加上独特的鱼菜共生的项目,由此带来的文旅经济效益也大大提升。据王冬林介绍,元荡村实施土地流转已有多年,吴家村将10.5亩地出租给苏州蓝城文旅有限公司,价格从原来的800元一亩提高到2万元一亩,土地租金一年收入2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2022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美丽吴江样板项目“曲水善湾”农文旅项目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醴飨田有机农场,以“数字农业”“科技农业”“六农体验”为主题,为周边城乡居民带来绿色低碳科技农业产业的科普、展示及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