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江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之六——平望镇庙头村:“五源”驱动打造文旅融合“最江南”样板
近年来,江苏吴江平望镇庙头村坚持“园村合一”建设模式,强化农文旅发展定位,打造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编者按:
吴江区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既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地理交界处,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吴江三农工作成果丰硕,连续三年蝉联江苏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近年来,吴江以“江村”乡村振兴品牌为引领,逐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健全农民生活保障体系。近期,我们陆续发布吴江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十则,从产业融合、和美乡村、强村富民等角度阐述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江苏吴江平望镇庙头村坚持“园村合一”建设模式,强化农文旅发展定位,打造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2023年,庙头村获评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苏州市“美丽果园”特色村等荣誉。
党建引领,谋求“园村合一”新发展
庙头村党委以融入式党建理念构筑“五源”联动格局。以“绿之源”打造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耕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渔之源”建立“美食+教育”渔乐农场;“桑之源”建立科普蚕桑区;“果之源”构建集采摘、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生态果蔬乐园;“养之源”打造特色田园乡村“长漾里”,共同建设美丽休闲乡旅综合体。同时,积极融入环长漾片区发展规划,深度推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注入智慧生产新动能
庙头村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加速跑”。“绿之源”以米约中心为载体,打造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模式,通过育秧流水线、无纺布栽培等一系列科学、现代、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设备,生产品质优良的大米;“桑之源”依托蚕桑产业基础,引入桑树种质资源库科技化种蚕、工业化养蚕,发展智能蚕桑产业,开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养蚕机械;“渔之源”依托国家级水体长漾,打造长漾水鲜美食体验与长漾渔业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渔乐农场,现为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国家级草鱼遗传育种中心,并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培育,以科技赋能渔业发展。
图为“绿之源”米约中心
文化赋能,描绘乡村生活新气象
庙头村以“田园+”为手段挖掘乡村更大可能。在“养之源”打造村上·长漾里项目,以“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核心视角,突出“平望辣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鱼米之乡”的田园特色,不断推出深度体验型产品;聚焦“江南乡村文化”,在“养之源”集成乡村创生学院、村上研习所等多种业态,引入社会力量共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村落内各公共空间,打造开放式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果之源”力创四季有果采摘新局面,“绿之源”“桑之源”逐渐形成以“稻作文化”“桑蚕文化”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为庙头村农文旅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养之源:村上·长漾里航拍图景
三产融合,探索经济增收新模式
庙头村持续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链条,培育特色乡创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活力。促进主体培育,引进初笙咖啡等文旅业态,积极孵化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果之源”引进青禾、清风家庭农场等,探索集体+主体合作模式,促进“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文化休闲”三产融合;打造休闲乡村,“养之源”以保护性本土化开发模式打造多业态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集生态休闲、田园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加大品牌宣传,在“绿之源”打造“长漾里”大米品牌,“养之源”推进村上·长漾里等农文旅品牌建设,“果之源”通过水果采摘、户外休闲、农业科普等方式打造农产品“金字招牌”。(代斌)
编辑:杨京川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