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乡村振兴 > 正文

武隆烟区绘就乡村振兴“答卷”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06日
阅读量:

近年来,重庆市武隆烟区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借力行业政策东风,以烟路、烟水、烟田、烟机为核心推进烟基工程建设。

近年来,重庆市武隆烟区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借力行业政策东风,以烟路、烟水、烟田、烟机为核心推进烟基工程建设。这场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链的系统性升级,不仅绘就了烟区的生产生活新图景,更以实打实的民生改善,写下了烟农满意的乡村振兴“答卷”。

一条公路,串起山水与商机

盛夏的阳光洒满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在烟草创业园里,董树民夫妇正忙着采新烟。这对从凤山街道芦红村迁来的种烟人,已在此扎根7年,吸引他们的正是“烟草惠民工程”铺就的致富路。

2012年,武隆烟区获得2亿元烟草援建资金。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结合仙女山度假区发展需求,投入500万元将荆竹村的泥石路改造成柏油路。这一改,彻底终结了“晴通雨阻”的历史,让村子踏上“烟旅融合”的转型快车道。

路通了,变化接踵而至:农业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愈发整洁,加之独特的高山“凉资源”,荆竹村成了城里人避暑康养的好去处。节假日里,游客带来的消费活力,催生出10多个高山特色产业园和30多家中高端民宿。村民冉光芳的生活更是变化翻天覆地,家里的烤房、猪圈被改造成充满乡愁的创意空间,她从农民变身为“咖啡师”,在家门口务工一年就能净赚近10万元。

如今的荆竹村,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山村: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022年摘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2024年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村民年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这条柏油路,不仅连通了城乡,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湖碧水,蓄满希望与增收

7月的接龙乡,一场“探密武隆”山地越野赛让村民们又添了笔“文旅收入”。两河村金泉农家乐里,店主李刚发正忙着给客人备菜,谈起“农人”变“店主”,他总说,多亏了烟草援建的接龙水库,让他们靠这汪水吃上了“旅游饭”。

ed9c56a0f0854b0789bbddfbc96eff46.jpeg

图为接龙水源性工程(武隆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图

接龙水库的故事,藏着武隆人“治水兴农”的期盼。2001年,这座旨在解决东部5个乡镇7万亩农田灌溉、3.8万人饮水问题的中型水源工程立项,2003年动工后却因地质复杂、资金不足,在2009年陷入停滞。2012年12月,1.94亿元烟草援建资金的注入,让工程得以复工,最终圆了武隆人的治水梦。

水库蓄水后,不仅解了农田灌溉和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更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2013年,李刚发拆了自家土墙房,借着库区风光建起洋房开起农家乐,2017年运营后,“蜂蜜+农旅”的路子让他每年增收近5万元。像他这样靠水库吃上“旅游饭”的,全乡有30余户。

如今,这汪碧水静卧山间,倒映着青山,也流淌着山乡增收的希望。

一片土地,长出多元与富足

夏季的凤山街道杨家村,公路旁的山坡上金银花缀满枝头,50多位村民穿梭其间采摘,热闹的丰收图景里,藏着土地“焕活”的密码。

e4ed39450aef4f68a07eb0f620b80d83.jpeg

图为武隆区凤山街道杨家金银花基地(武隆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图

“一天采200斤花,能挣200块,忙完这阵就去采烟叶,一年到头都不闲着。”村民罗成碧的话,道出了日子的踏实。

这份踏实,源于武隆烟区探索的“粮经烟”协同发展模式。2019年,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合当地政府,为杨家村牵线来有金银花种植技术的邵全胜。

“政企支持足、交通方便、海拔光照合适,边角地也能用上。”看中这些优势的邵全胜在当年就流转200亩土地种起了金银花。

村民们很快尝到了甜头:土地租出去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有工资,“荒边荒山”成了“摇钱树”。几年间,杨家村的金银花种植面积扩至1500亩,既盘活了土地,又保护了生态。

这一模式推开后,武隆烟区渐渐形成“烟叶+蔬菜、林果、药材”的多业格局。双河镇的番茄、火炉镇的脆桃、文复乡的甜柿,从烟地里冒出来的新兴产业,让山乡焕发着绿色生机。

如今,武隆烟区的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交织成新图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仅筑牢了脱贫成果,更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从路的畅通,到水的滋养,再到土地的多元产出,武隆烟区的烟基工程,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续写着温暖民心的乡村振兴“答卷”。(陈庆发)

 

编辑:顾骏一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