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苏吴江数字乡村模式之二——苏太桃源基地:五大系统实现养猪智能化转型

新华财经|2025年10月28日
阅读量:

苏太桃源基地应用智能化系统,将“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养殖各环节,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达到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养殖,在降本增效、提升种猪价值、推动行业转型、保障种业安全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卓有成效。

编者按:

苏州吴江区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是江苏省的“南大门”。在吴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横穿东西,当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规模养殖类)等创建名单。2025年吴江数字乡村十大模式围绕当地在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开展的探索,描绘出一幅吴江农村智慧发展的和美画卷。

苏太桃源基地智慧牧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广福村,是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该基地占地30.8亩,主要养殖杂交培育而成的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种苏太猪,每年可向各扩繁场和社会提供母猪5000头、公猪300头以上,通过产业化开发,实现了地方猪种向优质农产品的优势转化。

该基地应用智能化系统,将“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入养殖各环节,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达到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养殖,在降本增效、提升种猪价值、推动行业转型、保障种业安全及生态环保等方面卓有成效。

a1003ec4b8514743bf116c0a5870d328.png

图为苏太桃源基地

五大系统实现智慧化管理

苏太桃源基地紧密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将传感器、物联网与生产设施紧密结合,探索建立环境自动控制、精准供料、空气除臭等五大智慧化系统。

一是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捕捉猪舍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等信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风机、水泵、水帘、进风窗等动作,实时调整环控设施,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是精准供料系统。料车每天将饲料输送入料塔内,加工后通过管链送入猪舍,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计算不同日龄猪群供料量,并根据系统设置的下料时间、次数和重量,精准下至食槽。精准供料全自动喂料让饲料利用率更高。

三是空气除臭系统。从猪舍排出的废气首先进入缓冲室的喷淋装置,大部分粉尘被喷淋水吸收,沉降到设备底部的水池内;经过加湿的废气继续上行,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会被生物滤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代谢降解成无害的物质,从而实现废气净化。

四是粪污处理系统。猪粪通过固液分离,干粪进入发酵罐无害化发酵处理7—10天,转化为有机肥料供应给周边农户,实现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液体则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在环保24小时在线监测下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五是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对猪场水、电、料、环境等进行全自动化控制,实时在线监控猪场内所有栋舍的关键参数,及时掌握猪场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负压、饲料消耗等数据,对于监测出的异常状态,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智慧新装备带来双重效益提升

在五大智慧化系统的加持下,苏太桃源基地的生猪饲养周期缩短一个月,发病和死亡率下降3%,年产生经济效益可达100万元左右。同时,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既改善了农田土壤、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又解决了粪污去向问题。可以说,苏太桃源基地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一方面,智慧系统使养殖降本增效显著。智能自动饲喂系统通过精准投料减少饲料浪费,结合猪只生长阶段模型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舍内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和行为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预警减少疫病伤亡,提升养殖效率。

另一方面,相比传统养猪方式,基地的生态效益尤其显著。舍内智能调控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无害化处理设备促进绿色养殖模式,避免了土壤、水源污染;精准饲喂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废弃物产生;环境智能调控减少能源消耗和化学药剂使用,有力推动了养殖过程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

智慧养殖驱动行业转型与种业安全

苏太桃源基地积极落实“智慧农业”战略,打造“人工智能+农业”示范场景,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本。长远来看,该基地的经验具有推广应用意义。

苏太桃源基地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动养殖行业转型。从传统养殖模式升级为智慧化管理,避免了传统养猪场脏臭、污染的弊端,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养殖方案。

苏太桃源基地的创新做法保障了种业安全与生猪品质。目前,基地已经建立了专业化的育种技术队伍,通过智能育种管理系统实现种猪全流程管理和保种育种,保护优良种猪资源,为生猪产业稳定供应优质种源,助力保障民生肉品安全。(杨楠)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