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江数字乡村模式之三——八坼街道汤华村:吴江牧原探索由“量”到“质”的“生态蝶变”
通过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深刻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吴江牧原实现了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有效推动生态循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苏州吴江区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是江苏省的“南大门”。在吴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横穿东西,当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创建名单。2025年吴江数字乡村十大模式围绕当地在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开展的探索,描绘出一幅吴江农村智慧发展的和美画卷。
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必答题。近年来,苏州市吴江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江牧原”)以技术力量为支撑,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吴江特色的智慧牧场发展路径,实现由“量”到“质”的“生态蝶变”。
扩产达效,紧盯生产“质量关”
八坼街道汤华村临近江浙沪三地交汇处,现代化楼房与周围绿色农田交织,形成一片生态美景,吴江牧原便扎根于此。据介绍,该项目于2021年6月建成投产,场区内拥有2栋平铺猪舍和2栋楼房猪舍,以楼房养猪为主、平铺猪舍为辅,形成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可知、可控、可追溯的生猪产业体系。
走进场区,六层科技感十足的“河景”猪舍实现“楼上楼下、电梯上下”的现代科技场景,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提升了生猪肉品品质。为实现扩产达效,吴江牧原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在车辆消杀、饲料加工、自动饲喂、防疫消杀、环境调控和监测、畜禽粪污处理等生产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生猪养殖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100%。
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40亩,满产可存栏母猪5000头,年出栏优质肉猪12万头……一串串数字,展现出这家畜牧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吴江牧原生猪出栏量跃升数倍,营业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图为吴江牧原场区全貌
数字赋能,跨越转型“智慧关”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近年来,吴江区依托自身优势打造智慧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吴江牧原以现代工业装备、先进材料、高通量检测、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持续推动传统生猪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为实现养殖全过程智能化,吴江牧原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攻关,先后研发应用智能环控、精准饲喂、智能巡检等智能设备。在此基础上,采集前端设备数据并进行汇总处理,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以数据应用指导养猪生产。
依托牧原智能养殖大数据平台,吴江牧原将关键智能化技术与配套设备全面拓展应用到楼房猪舍,形成数智化生猪养殖模式。此外,接入江苏省“智慧畜牧”系统,实现数据库与云端共享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全面推进畜产品的“全链条”监管。
循环养殖,严把绿色“生态关”
与传统养殖相比,楼房猪舍的养殖密度高,产生的臭气浓度更集中。高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在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构成威胁的同时,也影响舍内动物健康、降低养殖效益,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解决这一难题,吴江牧原因地制宜开发出一套适用于现代密集型养殖企业的臭气处理装置,并通过智能化监测设备不定期对场区空气状况进行监测。经测算,除臭墙和喷淋装置两者结合能有效去除猪舍内98%的臭气,无害化处理区的臭气净化后气味也明显降低。该养殖臭气控制工艺入选江苏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此外,场区还对畜禽粪污做固液分离,将固体部分转化为有机肥,使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深刻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吴江牧原实现了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有效推动生态循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苏航)
编辑:程沥娇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