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江数字乡村模式之四——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数智养蟹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近年来,浦江源聚焦数智化转型,逐步发展成集智慧生产、生态保护、富民增收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标杆,成为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范例。
编者按:
苏州吴江区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是江苏省的“南大门”。在吴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横穿东西,当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创建名单。2025年吴江数字乡村十大模式围绕当地在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开展的探索,描绘出一幅吴江农村智慧发展的和美画卷。
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以下简称浦江源)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地处太湖之畔,规划总面积27255亩,其中核心区4225亩,年产成蟹约200吨、扣蟹约300吨。近年来,浦江源聚焦数智化转型,逐步发展成集智慧生产、生态保护、富民增收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标杆,获评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地和江苏省智能农业百家案例,同时被列入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成为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范例。
图为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水产园区
科技为翼,传统养殖焕新颜
2019年以来,浦江源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利用物联网技术赋能现代渔业,建设智慧养殖平台、检测检疫中心、电商交易平台、物联网控制系统等,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依托技术平台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浦江源对养殖水质、环境、气象等方面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收集物联网大数据,通过采集放养、投喂、用药等各类信息,形成特定养殖品种在不同模式和阶段的养殖及营销模型,形成“云”上决策系统,实现智慧化生产。
同时,浦江源还在技术应用与配套服务上进行系统性实践,搭建智能化养殖样板池,配备智能化增氧系统与水下推流器,使投喂、增氧、疫病防控均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构建智慧管理系统,将各类智能化终端通过物联网整合为一体,实时监测蟹池的溶解氧量、水温等数据,科学判断水质情况,为精准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为基,太湖两岸共和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浦江源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紧邻太湖的养殖区,这里将生态保护嵌入养殖全链条。
为破解渔业养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浦江源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组建专业团队攻关生态养殖难题,研发池塘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手段,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如今的浦江源,塘边水草丰美,水质清澈见底,既是高产的“蟹仓”,也是太湖岸边的“生态屏障”,真正实现了“螃蟹肥”与“太湖美”的和谐共生。
图为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
富民为本,全链发展惠民生
产业升级的最终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浦江源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在销售效能提升上,电商物流中心的智能化设备成为关键支撑,配备的自动化捆扎机5秒即可完成捆扎,流水线按重量自动分拣,大幅提升了发货效率;直播间里的实时互动,则让“浦江源”太湖蟹借助“互联网+农业”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市场,为农民打开了更广阔的增收通道。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浦江源还建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蟹苗投放、用药记录、销售流向等全程可查,既赢得市场信任,也让养殖户安心。
目前,浦江源已带动200余家养殖主体、覆盖4000多亩养殖面积、辐射服务超2万亩水域,渔民收入显著提升。未来,浦江源将持续建设区块链“水产云脑”,形成可复制的科技生态养殖模式,提升“浦江源”品牌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陈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