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苏吴江数字乡村模式之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智慧养蚕旺产富民

新华财经|2025年11月03日
阅读量:

近年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立足千年蚕桑文化根基,以智慧化转型为核心引擎,以电子商务为关键纽带,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传统蚕桑产业智慧化升级、全链条发展的新路径。

编者按:

苏州吴江区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主城区,是江苏省的“南大门”。在吴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横穿东西,当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吴江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创建名单。2025年吴江数字乡村十大模式围绕当地在生产生活方式革新、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开展的探索,描绘出一幅吴江农村智慧发展的和美画卷。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的核心位置,集现代农业、丝绸加工和文化旅游三大板块为一体,是全国首个以蚕桑为主题的特色湿地公园和文化产业园区。近年来,该园立足千年蚕桑文化根基,以智慧化转型为核心引擎,以电子商务为关键纽带,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传统蚕桑产业智慧化升级、全链条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吴江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亮眼典范。

智慧赋能,重塑千年养蚕生产方式

多年前,“又脏又累又没效益”是传统养蚕的代名词。而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科技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走进智能化小蚕共育室,监控系统实时观测着幼蚕的生长情况,传感器精准采集着温湿度数据,水帘风机、雾化补水、空调控温系统自动调节,营造出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只是智慧生产体系的一角,智能化催青系统、数字化大蚕车间、环境监测站、虫情监测站共同构筑起完整的智慧养蚕模式,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集约化管理、智能化监控、车间化生产的飞跃。效率的提升令人瞩目,大蚕期喂养与消毒效率提升5倍,上簇和摘茧效率跃升20倍。通过推行标准化养殖,蚕茧品质得到稳定提升,所产生蚕丝品质均可达5A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智慧化系统的帮助下,周边村民告别了传统劳作的艰辛,化身为操作现代化设备、在控制室远程监控的新农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收入也实现了翻番。

beabf3f128054a1eb11e01dc55555a0a.png

图为太湖雪蚕桑文化园

电商领航,数字营销激活云端市场

在养殖的另一端,蚕桑行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力。

在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吴江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销售,缩短农产品流通过程,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敏锐把握互联网脉搏,早在2009年即组建专业电商团队。目前,该企业拥有覆盖产品制作、美工、推广、客服、售后、物流全链条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了售前到售后的闭环管理。依托各大电销平台资源优势,公司桑蚕产品电商销售突飞猛进,农产品线上销售额从2015年的2570万元一路攀升,2019年成功突破亿元大关,2024年电商销售额接近2.5亿元。

657aa01350474a198718640f22d9ad7a.png

图为电商团队在直播间进行数字营销

融合共生,农文旅交织绘就振兴图景

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深谙融合之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蚕桑农业+文化旅游”为亮点,打造集现代农业、丝绸加工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蚕桑文化园。

依托千亩桑园,园区定期组织领养蚕宝宝、桑果采摘、植物扎染、烧烤野炊等活动,将农业资源转化为趣味性十足的旅游体验。开放生产流程,展示蚕丝被等产品制作,园区通过工业旅游不断提升品牌信任度与游客粘性。此外,园区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渠道宣传推广,提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市场知名度,通过打造以蚕桑为主题的农文旅品牌,进一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2024年,园区吸引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及特色产品销售总额超2600万元。

干净、智慧、融合已成为吴江区桑蚕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据悉,下一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将持续发挥湿地、蚕桑生态、田园乡村三大资源优势,对一二三产业进行深度智慧化升级,打造现代蚕业示范点、乡村振兴先导区、优质旅游体验点。(杨楠 祖鑫宇)

 

编辑:谷殿清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