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洞见】我国海洋经济向绿色高端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加速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
新华财经北京11月8日电 (分析师郭桢)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传统海洋经济加速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
一、海洋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批准用海面积同比增长6.7%,项目涉及投资额超7400亿元。“蓝色粮仓”供给能力持续加强,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超4%。前三季度,我国海船新承接订单量同比增长45%,细分领域和重点船型市场优势不断筑牢,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前三季度,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大幅增长,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为主的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
10月31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3.5,比上年增长3.0%。分领域指数显示,海洋经济回升向好,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效益逐步恢复。2023年,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2.5,比上年增长2.4%。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名义增长6.0%。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比上年增长12.0%。海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比2022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回升,企业效益持续保持恢复态势。
我国海洋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海工装备制造业向好态势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从2012年至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5万亿元增长到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跻身世界前列,自主建成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自主研制的“蓝鲸1号”完成了全球首次可燃冰的试开采,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近3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库。
二、海洋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电力等都取得较大发展。据自然资源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海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向好。涉海融资市场延续向好态势,12家涉海企业完成国内IPO上市,融资规模82.0亿元。在重点调研的900余家企业中,有近八成企业前三季度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七成企业研发经费、人员数量同比均保持稳定或增长;企业预期向好,分别有超六成、八成的企业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200余家海洋新兴产业企业中,有近八成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保持稳定或增长。
我国海洋装备由近海向深远海进发,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竞争地位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的海船完工量、新接海船订单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指标全球领先,船舶出口到19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大幅增长,汽车运输船新接订单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2.7%。2023年,我国沿海港口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超4%,沿海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近10%。
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居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海洋旅游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带动沿海地区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性消费快速恢复。海水养殖产业近年超过海洋捕捞产业,相比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业供给市场会更加稳定、更加高效。据《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6%。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1.3千克。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维持稳定。沿海城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0%,海洋旅游融合业态不断涌现。海洋资源节约集约水平稳步提升,资源利用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每公顷确权海域创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2.4%。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此外,自然资源部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8%和9.1%,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17.6%。
港口作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纽带,是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在促进国际贸易、保障供应链稳定、提升区域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港口建设方面,我国出台港口建设相关政策,各地政府也在海运建设投资上加大力度,推进港口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引导港口向智慧、绿色、安全、高效方面发展,持续提升我国港口综合服务和竞争能力。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全球贸易、90%以上的中国进出口贸易都是通过以港口为枢纽的航运完成。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为稳定。据交通运输部统计,今年1-6月,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船舶数量达1521.17万艘次,货物吞吐量达91.8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4.35%、4.85%。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分别为宁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青岛港、广州港、日照港、天津港、苏州港、烟台港及北部湾港。航运贸易蓬勃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