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陕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新华财经|2024年12月12日
阅读量:

陕西有效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问题,实现了科技转化的重大突破,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2日电(分析师郭桢)陕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产业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有效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问题,实现了科技转化的重大突破,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以验证平台为抓手 进行“三项改革”

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但高校院所科研产出多为论文和专利、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为解决科技转化堵点问题,陕西以建设验证平台为抓手,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概念验证是将原始创新的想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样品。中试验证平台是判定样品是否可以成为“用得着”的产品。两者都是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陕西对于新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平台的开放共享、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措施,打通从实验室,到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目前,陕西在光子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了28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此外,陕西用改革破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还进行了“三项改革”。2022年3月21日,陕西省科技厅联合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社厅、陕西省审计厅等共同发布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涉及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改革措施、增量扩面三个阶段,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难题,形成了源于陕西实践、能够复制推广、获得广泛认可的科创品牌。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近两年年均增长超过20%,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44人,师生双创人数3500余人,支撑了300余家在陕电子信息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110人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职称晋升。

去年12月,陕西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促进有关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政策落实落细。文件规定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过程中,采用“赋权+约定收益”方式,将赋权成果转让给科研人员,因科研人员创业失败,导致单位无法收回收益的;按照规定将单位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给国有全资“技术托管”平台管理,因成果转化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单位国有资产减损或无法收回收益的等情形,均不予追究相关责任。既有对原有政策的保留延续,也有对政策的深化拓展,还有对实际工作中难点卡点的重点破解,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丰富改革方式,给改革者在多领域、多场景下赋权和支持。

陕西构建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提出专利盘活推广、技术中试验证、路演对接转化、开放应用场景、促进产学研融合、聚集区发展壮大、完善“技术托管”等一系列举措,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11月中旬,陕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177.68亿元,其中就地转化的合同成交额1191.21亿元,占比37.49%,较2023年同期提高5.13个百分点。

二、创新是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

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陕西设立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匹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来,陕西省财政累计培育150余家国家级和8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近120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支持。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均居全国第二位。

氢能产业链是陕西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之一。储氢技术是氢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堵点之一,技术攻关是产业链领跑的关键。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以此为课题开展了10余年研究,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以氮杂环芳烃为储氢介质的储运氢技术成果。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下,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成功落地转化。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试技术在可用储氢密度、单元储放氢能力、气源要求等核心评价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公司已经研发出储存氢气的有机液态载体和高效能的催化剂两大核心产品,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重塑集团及国中资本等超亿元融资。2023年6月,氢易能源年产万吨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及配套催化剂项目正式落地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氢易能源也向“总部研发+基地生产”模式迈出了关键一步。2024年10月,公司已建成近5000平方米集产品研发、测试平台与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总部,搭建起涵盖储放氢催化剂、有机氢载体、储放氢装置等领域的全链条研发平台。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与商洛、宝鸡、咸阳等六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协同创新基地25个;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机制,形成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全覆盖;各市区吸纳西安地区科技成果957项、落地企业646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协同创新发展。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1.72%,居全国第十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均晋升两位、位居全国第七。

当前,陕西的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已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链。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参与或主持的多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同时,区域资源也在实现共享、协同。当前,以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咸阳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园区为主承载区,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正在有效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陕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pdf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