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谈金论策】《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亮点解析与展望

新华财经|2025年02月08日
阅读量:

2025年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标志着一系列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文件即将颁布和落地。本文将解读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出台的背景及亮点,并展望未来的政策安排。

一、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出台的相关背景

中长期资金,是指投资期限比较长、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金,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这类资金的主要特点在于期限较长,流动性要求低,适合长期持有资产;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具备承担市场波动的能力。中长期资金具有资本市场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市场短期波动,优化投资者结构。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增长正从由土地要素增值、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由新质生产力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市场需要为创新提供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的融资环境,激发企业研发活动,助力实体经济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眼光长远的投资者提供充足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资本市场的定价最为灵活,当前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日益多元化,长期投资意识逐步增强,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中长期投资产品和工具。而稳住股市也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稳定经济整体预期的重要基石,这尤为需要中长期资金稳定价格波动,其在化解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发布前,有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长期资本形成”。2024年4月,新“国九条”指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并明确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方向。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部署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这次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出台,进一步明确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细则,标志着政策已由方向引领深化到实施阶段。

自2004年以来,我国养老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规模稳步上升。截至2023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为3.01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86万亿元,职业年金2.56万亿元。企业年金2024年第三季度规模3.49万亿元。公募基金2024年末总规模超32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21.9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1万亿元,权益类投资占比21.06%(股票类7.51%)。但与国际横向比较,长期资金在A股市场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以养老金为例,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资产占GDP比重常年远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比如,2021年底我国养老金资产规模已达4097亿美元,但占GDP比重仅为2.3%,远低于美国(98.3%)、英国(117.0%)、日本(31.3%)、澳大利亚(146.2%)等国。此外,我国A股市场中,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水平,持股比例偏低。

从国际经验看,长期资金的加入有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投资者提供了可观的回报,这离不开美国养老金、共同基金、ETF和保险资金等的持续参与。这些资金以其稳定的投资目标、较长的考核周期和多元化的配置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纳斯达克市场的良性发展,成为其实现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力。

二、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的政策亮点

其一,提升长期资金权益类资产投资规模。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自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用于投资A股市场,以逐步提高长期资金的实际投资比例,引导其向政策上限靠拢。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落实后,预计每年将为A股带来几千亿元的增量资金。目前,国家正在以试点方式开展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第一批试点为2023年末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各自出资250亿元设立证券私募基金。第二批试点在2025年春节前获批,总规模达520亿元,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相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保险机构,获准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试点,将进一步增强保险公司投资A股的积极性,推动长期资金的市场化配置。

其二,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提出,对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安排。这将有助于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性,使公司专注于投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从而改善各类中长期资金的投资回报。对此,可借鉴境内外中长期资金投资经验,比如,全国社保基金在过去20多年的投资中,A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1.6%,就是得益于社保基金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据美世咨询公司统计,美国7家1000亿美元以上养老保险基金中,有6家公司即仅采用3年期考核制度。

其三,明确了战投定增的原则。此前,我国对机构参与战投定增的要求十分严格,一直存在准入门槛高、决策程序复杂、关联交易披露压力大等堵点。2024年7月,全国社保基金首次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中国核电的定向增发,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有助于增强其投资意愿,吸引更多优质长期资金以战投身份选择符合自身投资理念的公司进行定增,并深入参与上市公司经营决策,为其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市场扩张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时,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明确指出,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时,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明文规定对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统一政策待遇,可以避免特定类型机构因政策差异而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其四,丰富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投资工具。除上述允许更多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战投定增的政策外,各部门负责人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推进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并将继续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互换便利不占用银行间市场债券借贷额度,且可以降低对风控指标的占用,能够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允许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发放贷款,以支持其主要股东回购增持股票。由于此前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对持股超过5%的股东的减持行为有严格的监管,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助于筛选出真正的耐心资本和长期股东。境内外经验表明,指数化投资受到偏好被动管理的长期资金的青睐。1月26日,证监会印发了《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的后续重要举措,该方案对指数投资行业加强优质指数供给、丰富指数产品体系、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营造“长钱长投”环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未来可能的政策安排

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耐心资本,未来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可以探索中长期资金的监管模式从严格数量限制原则向谨慎人原则转变。谨慎人原则是指在养老金计划和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投资管理人应当达到必要的谨慎程度,通常不对资产配置设定数量限制,但要求投资管理人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构建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的资产组合。纵观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监管策略,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逐渐转向使用谨慎人原则,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常采取此原则。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常采用严格数量限制原则,对养老基金投资的资产类别、投资比例等进行直接的数量限制,资产配置效率偏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未来可以考虑借鉴谨慎人原则,赋予机构投资者更大投资自主权,实现投资多样化,提高长期资金投资回报。

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与完善,中长期资金的注入将充分发挥其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实习生 冀文祎)

编辑:梁月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