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谈金论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北上深三地齐发力

新华财经|2025年04月08日
阅读量: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承担着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金融支持的重要任务,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大核心区和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分别依托政策创新、金融资源集聚与产业生态优势,构建了差异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以更好支持科技创新。

北京: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金融决策中枢,北京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构建了对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由于科创企业通常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核心技术难以评估的特征,往往在上市过程中遇到障碍,对于科创企业上市难的问题,北交所深化注册制改革,缩短审核周期,设置更灵活的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开辟专精特新“绿色通道”,多举措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截至2025年1月,北交所上市企业达263家,超过八成为中小企业,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平台。科创型企业通常轻资产、高风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为了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京市设立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并通过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长期投资。此外,还推出科创票据、混合型科创债,允许浮动利率与股权转换条款,吸引长期资金支持初创企业。政府专项基金投入、股权融资门槛降低.....多渠道的支持政策让科创型企业不再局限于以银行贷款融资,拥有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中关村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信用贷款、研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支持长期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2024年初,飞虎互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仅用不到一个月就获得北京银行授信,银行不以单一的财务指标评价,而是综合考虑财务报表、技术优势、专利和其他无形资产以及创业者背景授信,相较于其他需要抵押物的贷款,针对科创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用贷款利率。2025年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开幕。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年会上表示,北京银行累计为5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1.2万亿元,首贷支持超1.8万户企业成长壮大。

上海:国际化开放助推科技金融发展

作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上海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了以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科技赋能为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态。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3.0版,上海吸引外资私募基金设立专项科技基金,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机构通过“白名单”机制直接投资未上市硬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金融领域,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首创专利证券化产品,将人工智能专利打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推动知识产权向资产转化。为降低科技企业研发风险,上海率先推出“首台装备保险”与“研发中断险”,覆盖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保费比例最高达80%。市政府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设立“长三角科创母基金”,规模500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截至2024年末,上海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48%,较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对中小型科创企业更加包容、更加可达。

2025年3月,上海“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启动仪式在徐汇区举行。根据“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预计到2027年,徐汇区将形成基础扎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上海仪电联合上海国投先导基金,在徐汇成立了10亿元规模的“AI+仪器仪表”CVC基金。该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战略,60%将用于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仪器仪表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帮助其提升产品创新能力;40%将布局重点领域及场景,关注“AI+”赋能的智能检测装备,力争突破边缘侧仪器仪表关键技术。这是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现实案例,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现“精准滴灌”,既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又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充分发挥了资本的价值。

深圳:产业协同与跨境金融创新

深圳以产业与资金的深度融合为核心,打造科技金融与产业协同的标杆城市,发挥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在融资工具创新上,2023年,深圳首创“腾飞贷”模式,授信审核聚焦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壁垒、市场潜力等指标,如通过“看订单、看周转、看合作”替代传统财务数据评估,以企业成长潜力为授信基础,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同时,利率设计兼顾企业成长与银行风险,初创期银行对企业提供低息支持,成长期后企业与银行分享收益,通过动态收益分配机制让授信机构实现了风险可控。政府引导基金方面,深圳设立产业集群基金,重点投向半导体、低空经济等领域。基金大多流向创新型、科技型产业,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了定向的资金支持。跨境金融协同方面,深圳联合香港特区设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2024年规模突破1.2万亿元,支持企业跨境技术并购与研发合作。大疆创新利用该通道完成对香港科技大学智能感知实验室的3亿元跨境研发投资;微众银行依托资金池推出“深港科创贷”,为两地联合实验室提供最高2亿元授信额度。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印证了深圳从单一的资金链向全域协同的产业链转变,在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给出了新的回答。

2025年3月25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八部门印发《统筹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支持深圳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方案》,金融加力支持深圳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深圳市推出的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业态。针对企业初创、成长、成熟不同阶段提供“种子训练营”“科创先锋贷”“上市加速工场”等“全周期”服务;推出3000万元“园区贷”、知识产权保险、40亿元并购基金等“全链条”产品。金融创新产品纷纷亮相,国任财产保险开发“创业项目费用损失保险”为创业者兜底;浙商银行深圳分行“科创企业大股东助力贷”支持Pre-IPO股权结构优化、企业股权回购、增资扩股等;高新投集团“鹏城英才贷”针对人才项目科研、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提供300万元灵活贷款;担保集团“孵化贷”面向“20+8”产业集群创业者,最高可予500万元、3年期融资支持。全链条的资金支持降低了科创企业资金断档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耐心资本”的支持力度,科创企业初期发展不再因资金问题而停滞。

建议

北京的制度创新、上海的国际化开放、深圳的产业协同,共同构建了中国科技金融的三大创新范式,为全国科技金融改革提供了差异化样本。然而,随着科技产业链跨区域整合加速,区域间壁垒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存在重复投资、标准不一的现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估值、技术认证等核心要素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导致跨省融资时企业需重复提交材料,增加交易成本。

未来三地可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的协同联动:其一,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平台,借鉴上海专利证券化经验,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技术价值评估框架,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专利确权、交易全流程可追溯;其二,探索“基金联盟”模式,推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核心科创区设立联合投资体,通过“母基金+地方子基金”架构引导资本定向流动,避免重复投资;其三,构建科技金融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各地科技企业征信、研发投入、政策补贴等数据库,在保障隐私前提下实现风险画像互联互通,助力金融机构跨域授信。此外,需进一步强化国际协同,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深港河套创新区等跨境平台,更高力度吸引全球长期资本参与中国硬科技投资。通过制度协同与数据融通,北上深三地有望形成引导全国更多资金流向科创企业的生态网络,为高水平科技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动能。(作者: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实习生 孟庆宇)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