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论策】稳定全球金融秩序的三个动向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构建金融基础设施,通过采取多层次战略布局来稳定全球金融秩序,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在全球治理规则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机制改革以应对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挑战。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召开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强调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应在治理结构中得到体现,并呼吁加快份额改革。2024年美联储加息引发新兴市场货币大幅波动,但IMF短期流动性工具仅覆盖5国,其根本原因是美国凭借其高否决权长期阻挠改革。本次中国呼吁加快份额总检查,既回应了新兴市场国家长期以来的诉求,又避免了与发达国家既得利益的直接冲突,实质是要求治理权与经济贡献对等。此前,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停摆期间,中国等16个WTO成员共同提出的《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已成功处理多起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贸易争端,成功证明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有能力在既有框架内修补规则漏洞。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通过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的合作,构建了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9823亿美元,连续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RCEP自生效以来,持续推进关税减让、通关便利和投资自由化,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安排。与此同时,区域金融安全网也在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在第28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成员国一致通过在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机制下设立快速融资工具,并首次允许以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货币出资。尽管该工具尚未被实际启用,但制度存在本身已改变市场预期,具有“信号效应”,能有效降低区域性危机发生的概率。
与全球制度规则和区域机制两个方面重要动向相辅相成的是,中国正在加快构建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的支付结算系统正逐步改变全球金融技术格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2024年累计处理跨境支付金额达175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4.8万笔,其中东盟国家交易占比达41%。CIPS不仅为中国及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绕开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的操作路径,更在全球“美元武器化”趋势加剧背景下,成为制度韧性的关键支点。未来,CIPS与CMIM的联动将构建起“软件(支付系统)加硬件(资金池)”的风险应对闭环,为区域内国家在全球金融冲击中争取更大的制度空间与应对主动权。
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区域合作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动向来看,中国凭借134.9万亿元GDP体量和稳健的制度工具箱,正为全球金融秩序提供平衡“稳定”和“改革”的“中间路线”。这种非对抗性的制度建构,也许正是破解“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关键所在。(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实习生 冀文祎)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