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论策】高关税难解美国赤字难题:财政与结构失衡才是根源
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实施的加征关税等举措使全美平均关税水平攀升,创下1909年以来新高。官方宣称,此举意在通过提高贸易壁垒缩减美国的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并促进美国本土制造业复兴。然而,从历史经验到现实结构均显示,美国面临的“双赤字”问题,其根本症结并不在于美国关税税率的高低,而在于美国内生的财政刚性与储蓄失衡,期望通过提高关税来重塑财政平衡和贸易格局,不啻于“饮鸩止渴”。
历史上,关税一度是美国财政收入的支柱。19世纪末以前,关税收入长期占据美国联邦财政收入的50%以上。但随着1913年联邦所得税等现代税制的建立和扩大,关税在美国财政中的地位迅速下滑。时至今日,关税收入仅占美国联邦收入的约2%。这意味着,无论加征幅度如何,其对美国整体财政缺口的补充作用微乎其微。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已为后人提供警示:该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至47%,在通缩背景下推升至近60%,不仅未改善美国经济,反而招致多国报复,导致美国对相关国家的出口骤降近三成。由此可见,关税作为财政工具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作用有限,高关税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当前的财政困境。
当前美国财政赤字之严重,根源在于美国内部财政结构失衡和刚性支出的膨胀,而非贸易税收的不足。2024财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美国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4%,已接近历史高位。赤字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强制性支出的不断上升与税收结构性不足的长期矛盾:社会保障和医疗开支持续增长,债务利息支出在高利率环境下激增,2024年净利息支出达8820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4%。税收方面,受制于减税政策和税基狭窄,税收收入增长相对乏力,形成结构性收支缺口。值得注意的是,关税在美国联邦收入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即使美国对外征收再高的关税,也难以填补每年上万亿美元的赤字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即使假定新一轮关税全部到位,也仅能将2025财年美国的赤字占GDP的比例从7.3%小幅降至6.5%,远不足以扭转美国财政失衡的趋势。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对于弥补巨额赤字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贸易失衡同样是由美国内部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所决定。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一个国家的贸易逆差本质上反映了其国内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当一国的总储蓄不足以支撑其总投资时,差额部分只能通过从国外净借入资金来弥补,这在国际收支上体现为经常项目逆差(贸易逆差是其中主要部分)。长期以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中叶的10%以上跌至当前的不足5%。再加上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常态化,导致美国的净储蓄率持续低迷。在投资需求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国的贸易逆差便不可避免地扩大。这意味着,美国每年需要从全球汲取巨额资本来满足内部支出,这正是贸易逆差形成的宏观原因。加征高关税无法改变美国储蓄-投资失衡的根本现实:高关税虽可压制个别国家的出口,但无法改变总量上的美国进口需求。换言之,即使减少自中国等国的进口,美国仍需从其他国家采购同类商品,美国的贸易逆差结构并未改善。
2018至2020年的中美贸易已验证上述逻辑。当时,美国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加税后,自中国进口下降的同时,自越南、墨西哥等地的进口同步增长,形成贸易转移效应。美联储研究指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虽然缩小,但美国总贸易逆差未见明显下降,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排列,而非回归美国本土。同时,中间品成本上升也削弱了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出口能力。
制造业空心化是美国过去20多年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而非短期政策可以扭转。在全球化分工格局下,大量制造业环节向海外转移,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基础相对削弱。1998年至2021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净减少逾500万个,近7万家工厂关闭或外迁。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技术进步、企业寻求成本比较优势以及贸易政策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产业链高度嵌套的今天,许多美国产业依赖中间品进口。美国此时贸然对进口课以重税,实质是对美国本土制造业提高成本,削弱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就警告称,高额关税将提高制造业运营成本,威胁企业投资、就业和供应链稳定,最终削弱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配套提升本土生产效率和成本竞争力,关税壁垒只是迫使进口商品改道或涨价,并不能令相关生产自动回流美国。相反,生产商为规避高关税,可能转向其他低成本国家布局供应链,或者将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关税造成的投入品价格上涨还会同时削弱美国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威胁美国的制造业就业。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关税战往往两败俱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后,多国的报复措施集中针对美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使本已衰退的美国工业雪上加霜。关税政策不仅无法改善其国内经济,还可能带来国际成本。高关税导致的通胀外溢、产业链脱钩、全球市场动荡,正削弱美国在原有的多边经济秩序中的领导力。美国频繁诉诸关税壁垒,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和投资者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综上所述,美国当前面临的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根源在于美国国内储蓄率偏低、强制性支出刚性化以及财政治理滞后等结构性矛盾,而非对外贸易条件的失衡。关税作为一种外部手段,既无法显著提升财政收入,也难以逆转贸易结构,更可能因抬高成本和扰乱预期而加剧经济失衡与产业外流。
要真正缓解“双赤字”困局,美国必须回归结构性改革轨道:在财政层面,控制支出膨胀,优化税收体系,扩大税基,以增强收入可持续性;在经济层面,提升储蓄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升级与内生竞争力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层面,全球化深度嵌套的现实决定了美国无法通过关税一招就解决系统性失衡。唯有正视内因、稳步改革,方能走出赤字陷阱,重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硕士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实习生 佟其远)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