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论策】鲍威尔杰克逊霍尔年会发言有哪些关键看点?
8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任内最后一次主旨演讲,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鲍威尔从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展望及制度框架调整三方面阐述了美联储的政策立场,与此前数次相对明确的政策定调不同,本次演讲突出谨慎与平衡,在外部环境复杂、政治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传递出四个关键政策看点。
一、通胀与就业的双重目标:风险平衡转向
鲍威尔在演讲中强调,美国经济虽仍展现韧性,但运行结构已明显复杂化,政策目标之间的权衡更具挑战性。
美国近期就业增长显著放缓。7月就业报告显示,过去三个月美国非农就业新增人数月均仅3.5万人,远低于2024年水平,再叠加移民政策收紧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种供需同时减弱的“脆弱平衡”。鲍威尔认为,就业下行风险正在上升,如果形势恶化,可能迅速表现为裁员激增和失业率上行。
与此同时,关税政策的影响已在逐步显现。鲍威尔指出,相关价格上涨将随着时间积累并传导至终端消费,过程并非立刻完成。但他仍然将其更多视作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变动,而不是由趋势性通胀驱动。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工资—物价螺旋或通胀预期脱锚等风险,但在当前环境下,这些因素持续化的概率并不高。
在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之间的取舍上,鲍威尔虽然承认通胀压力与就业下行同时存在,但整体措辞已显露倾向:风险平衡的变化意味着货币政策可能需要调整。这种暗示被市场广泛解读为“中性偏鸽”,为降息铺路。
二、谨慎宽松:不急于激进降息
对于未来利率走向,鲍威尔虽保留降息可能,但并没有明确承诺宽松,态度较2024年有明显收紧。政策立场尚有一定回旋余地,一方面为潜在就业恶化提前准备缓冲;另一方面保持对通胀反复的警惕。
鲍威尔承认,政策利率已比一年前更接近中性水平,但仍保持在限制性区间。在这种背景下,贸然放松可能导致风险再度积聚,因此任何调整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数据验证上,这说明美联储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押注或外部压力而提前行动。与2024年果断开启降息周期不同,如今的态度更趋审慎,显示出在复杂局势下,美联储宁可循序渐进,也不会贸然转向。
三、对关税冲击的再评估:从不确定到阶段性定性
关税问题是此次讲话的重要背景。4月初,鲍威尔对新一轮加征关税的态度仍偏谨慎,认为其对通胀的影响既有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更为持久,需要更多数据验证。6月在半年度货币政策证词中,鲍威尔指出市场对关税水平及其经济冲击的预期已在4月见顶并开始回落,并重申关税影响的持续性取决于冲击规模、价格传导时间和长期通胀预期的稳定性。7月的议息会议后,鲍威尔强调当前对关税影响的评估仍处于初期阶段,无法预设其是否为一次性冲击,并指出“通胀距离我们的目标比就业更远”,延续了以防范通胀为主的政策姿态。到了8月杰克逊霍尔会议,他的判断趋于明确:关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更有可能是一次性的,不将关税对通胀的作用视为政策路径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强调继续依赖经济数据和综合评估作决策。
本次表态与此前数月的谨慎观望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紧张情绪。鲍威尔淡化了关税引发持续性通胀的可能性,将政策重点从防御性应对单一冲击,转向评估整体经济不确定性。这一态度的转变使市场预期出现松动,同时也体现出美联储在通胀压力边际减弱后,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劳动力市场下行风险。
四、政策框架更新:重建平衡与灵活性
除分析现实经济形势外,鲍威尔还公布了新版《长期目标与货币政策策略声明》,这是他任内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之一。相比2020年为应对低通胀和低利率环境而设立的框架,新版更强调普适性和灵活性。
新版框架的最大变化在于不再将利率下限视为制约政策的核心难题。金融危机后的十余年,美联储长期关注如何应对有效利率下限,而新版框架转向如何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保持政策有效性,为未来应对高通胀或需求骤降预留更多政策空间。
在通胀目标上,美联储回归对称设定,取消“平均通胀”策略,不再有意容忍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高于目标,政策重心回到更清晰、更直接的目标锚定。就业目标的表述也更为中性,不再单独强调“就业缺口”,而是强调在价格稳定前提下实现最大可持续就业,既避免了外界误解美联储永远不会主动给劳动力市场降温,也为必要时主动调节劳动力市场留出了灵活性。
此次修订既是对高通胀时期经验教训的反思,也体现鲍威尔对政策纪律和独立性的坚持,美联储仍以2%的长期通胀目标为核心,但沟通方式和政策工具更加灵活。
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的最后一次演讲传递了四个关键信号:一是美联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有所调整,就业下行风险上升,政策重点从着重防通胀转向加强对充分就业的平衡;二是保留降息空间,但不会仓促行动,决策依然基于数据和全面评估;三是对关税影响的看法更明确,认为其价格推升效应更有可能是一次性冲击;四是政策框架完成修订,回归更中性的目标表述并增加政策操作空间。总体来看,这次讲话展现出美联储在复杂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坚持独立、平衡和灵活的政策取向,为未来的调整方向定下了基调。(作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实习生 郭琬盈)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