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园区 > 正文

从100万元到10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故事——荣昌高新区“三十而立”

新华网|2023年01月13日
阅读量:

荣昌高新区于1992年7月24日设立。此后30年里,园区先后成为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省级开发区、市级高新区,2018年成为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实现了从县到市到国家级三次蝶变。

这是一个从100万元到10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腊月,行走在重庆市荣昌高新区,随处可见塔吊林立的开发现场,寒冬里正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这里是荣昌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几乎与城区面积画上了等号。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荣昌高新区也是如此。

荣昌高新区于1992年7月24日设立,取名为荣昌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启动资金”100万元。此后30年里,园区先后成为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省级开发区、市级高新区,2018年成为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实现了从县到市到国家级三次蝶变。

三十年春华秋实,如今荣昌高新区年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推动荣昌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转型为新兴工业强区。

1673575310415.jpeg

产城融合发展的荣昌高新区。新华网发(张家超 摄)

农业大县转型新兴工业强区

1992年,重庆荣昌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发展,决定拿出100万元财政拨款作为“启动资金”,建立荣昌经开区。

要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张“经济发展画卷”,找好点“起笔”尤为重要。

机遇出现在1998年。当时,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市政府批准荣昌建设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园区决定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产业。

发展生物科技,荣昌“家底”很厚。荣昌曾是农业大县,当地地貌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土壤肥沃,农业自然禀赋优越。

1998年8月,荣昌经济开发区更名为重庆市荣昌生物工程科技园区,成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利用每年召开的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后改为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项目洽谈会,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

重庆华森制药董事长游洪涛也是在那段时间来到荣昌高新区的。

此时的游洪涛正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上。作为泸州医学院附二院副教授、医院副院长的他辞职下海经商,在荣昌创办了华森制药

企业在创办之初,也经历了无厂房、无产品、无市场、无人才的困顿时期,但凭着“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支持的“东风”,游洪涛带领他的华森制药越过重重“高山”。

游洪涛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华森制药2017年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IPO上市,成为园区首家国内主板上市公司、年税收过亿元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医药百强企业。

华森制药是荣昌高新区30年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奋斗,2018年荣昌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荣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十年来,立足农牧高新,园区形成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农牧高新“1+3+1”千亿级工业集群,将“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荣昌成长为新兴工业强区。

其中,“一头猪”在荣昌产下了百亿大产业,也产出了我国农业领域首个、也是重庆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

1673575313635.jpeg

重庆华森制药生产车间。新华网发(刘汪洋 摄)

从地理边沿到发展前沿

驱车从“荣昌东”高速出口下道,就到了荣昌高新区辖区。

从建园一开始,荣昌高新区就瞄准了区位优势。“当时选址在荣昌县城以东至高速公路出入口,主要就是为了发挥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县城的各项功能,引进国内外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兴业,加快园区发展。”荣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回忆。

但这一设想一度偏离预定轨道。

荣昌位于川渝两省市交界处,有重庆“西大门”之称。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远离成渝两个极核城市的边界地带代名词。当地学者表示,成渝两地以往对要素的吸纳能力大于其溢出能力,加之两地相距较远,其辐射能力不及预期,反而致使两地间的中小城市发展乏力。

囿于此,作为工业主战场的荣昌高新区,招商引资存在困难,而被群众戏称为“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

2020年1月,中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让荣昌意识到成渝两地发展将由“背向发展”进入“相向发展”阶段,“拔河效应”将被“抱团效应”所取代。

“荣昌地处成渝发展主轴黄金联结点上,展现荣昌作为、展示荣昌担当,将荣昌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桥头堡’。”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

思路一变天地宽。过去不东不西的短板,如今变成左右逢源的优势,也让企业纷至沓来。

2019年,荣昌区政府、重庆瑜瀚电子科技、四川绿然集团合作,共同打造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

“近年来,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重庆已成全球最大笔电生产基地,入园企业可就近开拓广阔市场。”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电子电路板体积小、单价高,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出口,在运输价格、时间等方面与沿海城市并无差别,但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却远低于沿海地区。

截至12月,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共引进生产型企业33个,总投资161.3亿元。

荣昌区委组织部部长、荣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皓表示,此外,荣昌高新区还在加快推进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等。

GcqfshC007052_20221230_CBMFN0A004.jpg

荣昌高新区推动企业“智造”升级。新华网发(刘方 摄)

企业园区“共同奔赴”百强高新区

在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考核排名中,荣昌高新区位列全国173个国家高新区的第122位,取得了近3年提升27位的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其实与荣昌的营商环境优化密不可分。

今年11月,荣昌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做到“123456”。例如:“一家人”,来了就是一家人;“两手抓”,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企业服务等。

政府的情谊企业感受得真切。

急招上百名职工,需要哪些流程?需要用时多久?在荣昌高新区,答案是 “一个电话,一天时间”。

今年8月底,一度紧张的电力恢复稳定供应、企业大规模复工复产之际,园区企业尚上服饰生产总监骆清华却心急如焚。“还需要200名职工,一时半会儿招不到。”一筹莫展时,他拨通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电话。没承想,仅用一天时间,相关部门就加紧从市内高校直接招聘了200名职工,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荣昌的干部真正把企业当成了‘自家人’!”骆清华感慨。在荣昌,企业正与园区、城市“双向奔赴”。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如今荣昌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38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00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市场主体超1万家。

“到2026年,荣昌高新区将力争形成‘一区三组团多园’发展格局,高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管辖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双倍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6%以上,2026年达到18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以上等。”李皓表示,“我们将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奋力挺进全国百强高新区。”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