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园区 > 正文

连续五年增长率达20% 成都高新区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崛起

新华财经|2023年11月27日
阅读量: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高新区计划通过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新高地。

新华财经成都11月27日电(记者李倩薇)成立七年,已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走出6家上市企业——位于成都西南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抢抓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机遇,创新活力正在此蔚然成势,科研成果频出。

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重要载体,成都高新区现已聚集赛诺菲、美敦力、威斯克生物、成都先导等企业3000余家,并汇聚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功能平台近160个;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20%的增长率,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今年10月,2023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一方阵。

1701074440290.jpeg

图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在成都高新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正涌现着许多创新创业故事。

2020年,邹强博士带领核心技术团队来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创立了优赛诺生物,开展“脐血来源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的研发和产业化”。今年2月份,该技术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优胜项目奖”。

邹强说,从孵化、研发到工业化生产,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企业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体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入驻先进的孵化载体,共享联合创新实验室和中试平台,这为我们这种初创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和研发时间。”

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8个细分赛道精准发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了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台123个,其中包含9个国家级平台。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还配套了文化中心、会议中心、商业街、大型医院、幼儿园等设施,毗邻千亩森林公园,为人才提供近距离的公共服务。

优美舒心的环境,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全生命周期的孵化体系,吸引着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目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引进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其中包括GE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赛默飞-国际生物城联合创新实验室等一批世界500强项目;先后推动成都先导、苑东生物、康诺亚等6家企业顺利上市,培育威斯克、齐碳科技等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

GscfshC007012_20231127_CBMFN0A002.jpg

图为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发展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缩影。

抢抓生物医药产业机遇,成都高新区建立起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人才、资金、场地等全要素服务。同时,在原始创新、“中试+”生态等重要领域着重发力。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是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其将对标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实现“0-1”的突破、“1-10”的转化和“10-N”的产业化。

由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的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计划投资100亿元形成超10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策源极核。未来5年,实验室将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原创性科学与技术成果、培育一批技术及管理人才,建成具有引领性的平台型一体化全周期药物研发体系平台,到2030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实验室行列。

今年1月,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投入1.75亿元,发布全球生物医药青年人才策源计划“揭榜挂帅”和“团队赛马”首批次项目需求榜单,12个国家级人才团队成功揭榜,聚集高能级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50人,拟申报专利不少于50项。

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0-1”的原始创新,中试则是实现“1-100”的熟化突破,是将前沿技术转化为规模化产品的必要环节,也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难点。

为破解这一难题,成都高新区率先提出“中试+”生态理念,并明确了落地方案、配套政策等。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规划布局30余个中试平台,全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高新区计划通过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5年,创新药产业链规模突破2000亿元,培育百亿企业3家以上、50亿企业5家,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研发新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超1000家,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成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高地。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