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务动态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三融合”构建高水平地学人才培养体系

新华财经|2021年12月16日
阅读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之路。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6日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水平地学领域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近十年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质师资和科研教学条件,构建本科-博士人才培养链,探索了一条“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之路。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

多学科融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思维,提升跨学科创新能力。学校依托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结合相关优势学科,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构建多学科交叉学术组织,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2011年学校成立科教特区-科学研究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聚集科研精英,组建跨学科创新群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研究,凸显地学特色,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开启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相融合及团队建设与育人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格局。

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启动团队建设,经3期建设,团队建设由第1期依托单一学科团队建设,发展到第3期以地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交叉学科融合的多学科团队-创新群体建设。在群体/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把群体/团队建设与高水平地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与成果产出为抓手,注重标志性成果及同行综合评价,遴选优秀学生进入群体,以群体建设促进高水平学生培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师生共同体,支撑保障高水平地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创新群体,学院、业务主管部门、科研院三管齐下,学校于2013年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实行本-博贯通培养,实施走班制、导师制、国际化和个性化等多元培养。创新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将地球科学发展奠基性著作《地质学原理》《海陆起源》《物种起源》等引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地学发端的思想基础,熟悉地学发展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构建科教融合、科研与教学相长的育人机制

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必由之路。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科研资源、项目、平台、成果等引入课堂,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以高水平的科研资源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

一是把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科研资源向育人和教学资源转化,是科教融合的重要体现,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科研支持人才培养,2012年以来,依托科研项目的地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超过全部学生数的71.6%,最高达到92.9%以上。学校还设立“优秀导师基金”,资助学生开展高水平科研,2011年以来共设立1565项,资助金额3905万元。在科研的有力助推下,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从2011年的47.6%增加到78.2%,创历史新高。近十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5168篇,占全校比例的64.4%。

二是把优质的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硬件资源,推动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类实验室及创新中心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让学生参与科研实操,直接触摸科技前沿、深入了解科研规律与方法、切实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大奖赛,为学生潜心科研勇攀地学高峰营造良好环境。科研与教学相促进,学生学术综合能力得到锤炼,师生结成攀登科学高峰的紧密伙伴,确保高水平地学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是学校培养满足行业需求高水平人才的必然选择,只有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主动对接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一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置,建立校企共商人才的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二是联合行业部门,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地矿行业,建立多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力量,共同培养面向地学前沿、满足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地学创新人才。近十年为地矿行业培养了800余名高水平人才,很多毕业生成长为行业骨干。

在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形成了学科、实验平台、科研院所、产业部门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态势,取得显著成效。创新群体培养的学生有6人获国家杰青和优青,3人获青年长江学者,1人获玛丽·居里资助,1人获洪堡学者资助,2人获全国优博论文,1人获北京优博论文,13人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3人获北京优秀本科论文,2 人获北京优秀毕业生,1人获哈佛大学博士奖学金,2019年本科创新班获北京十佳示范班集体。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育人工作,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顶尖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大锰)



编辑:戴琳琳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