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显示川渝人社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11月30日至12月1日,川渝人社合作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在重庆市荣昌区召开,会议发布了2023年川渝人社合作“十大标志性成果”,推动川渝人社合作迈入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新阶段。
今年初,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要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并安排部署“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全面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图:川渝人社合作“十大标志性成果”发布现场
将近一年,川渝人社合作同题共答成绩如何?“十大专项行动”成果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带来哪些红利?
协同打好政策“组合拳” ,人社服务质效“惠民有感”
“共同推进重大政策提质、共同推进重大改革破题、共同推进重大平台起势”,发布仪式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介绍,两地在政策协同上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不断增进川渝两地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
智慧环保管家、新农人直播、农作物秸秆再利用……前不久,在“川渝携手·创汇铜梁”铜梁区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这些创新创业项目同台竞技。铜梁、遂宁、资阳、简阳、巫山五地人社携手助推“双创”工作提质升级。
在公共就业服务协同行动中,川渝两地就业政策服务互通共享。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率先打破川渝户籍限制,今年,重庆为2.1万名川籍劳动者落实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资金1.2亿元。
养老保险政策协同行动蹄疾步稳。例如,川渝两地深化养老、失业保险政策协同机制,签订川渝养老保险政策协同协议等举措,旨在实现社保政策“共谋共推”。再如,重庆、成都全域均纳入个人养老金先行地区,探索建立高竹新区川渝养老保险政策相融示范区,同步实施提升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层次政策。今年,川渝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涉及资金近1400万元,超前两年总和。
人才政策也从过去的分散式制定,变得更强调协同和“互联互通”。打破两地地域限制,川渝职称结果互认和专家互派、博士后学术交流工作持续深化,实现川渝两地事业单位信息“一体化”、公开遴选“同城化”,这些让川渝市民切实感受“两地一家亲”。
据统计,今年川渝两地209家事业单位发布面向川渝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遴选岗位673个。
创新引领改革“一体化”, 人社合作向纵深推进
“对症下药”治“难疾”。会上,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川渝人社工作难点、痛点,两地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勇做人社创新试点“先行军”,推动川渝人社事业“一体化”发展。
今年3月,市民曾先生到重庆市渝中区申请办理退休,发现在四川省还有一段养老保险关系没有转移,曾先生使用手机提交了申请。在川渝两地社保经办机构的协同配合下,曾先生的养老保险关系不到半小时便转移成功。这以前,一般需15个工作日才能办结。
这是川渝两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升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该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转移业务当天即可办结。
2022年,川渝互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2.7万人次,应转资金6.8亿元,结算后仅划拨一笔差额资金51.1万元,占应转资金总额的万分之7.5。
和谐劳动关系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为此,川渝两地率先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新试点”。会上发布的构建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显示,两地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川渝地区2022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西部仲裁院联盟、川渝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品牌持续深化。
社会保障卡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凭证。随着川渝两地公共服务政策协同、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如何让群众更好享受社保卡“一卡通”便利服务?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应用行动中,两地共同研究形成《重庆社保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条例》,社保卡实现“一卡三通(游、购、行)”,遂·潼社保卡在交通出行等4个领域23项功能实现互认互通、协同共享,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联合打造多层级、广覆盖的川渝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共计5857个,较2022年新增3202个。实现社保卡申领、补领等全业务线下通办、线上全程网办,累计办件量达47.1万人次。
另外,人社法治建设协同提升行动领域,川渝两地联合印发《川渝人社法治建设协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人社精准普法平台惠及川渝785万人次,联合开展川渝人社“普法宣传月”、法规政策宣讲等活动,共商规范性文件136件。
激活平台“驱动力”,人社协同驶入“快车道”
巴蜀山水相连,川渝同根同源。今年2月,川渝两地签署《川渝人社2023年“十大行动”合作协议》,协同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
清单化、事项化、项目化纵深推进川渝人社合作,是“十大专项行动”的最大亮点——“十大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川渝人社厅局联合印发“十大专项行动”任务分解表,明确年度具体目标任务,并建立起定期调度、总结评估的工作机制,力求交出年度“高分报表”。
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建设成效迸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不断深化,巴蜀技能人才高地乘势跃升……重庆和成都“双核”联动,共同在重大平台建设中形成叠加优势和增量文章。
以共建高质量就业先行区这一成果为例,两地签署《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协议》,联合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第三届成渝就创周开展“会、展、赛、论”共30场活动,促成两地15万人就业;共同举办省市、区县级就业活动200余场次,川渝求职招聘专区为两地2.6万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175.09万个,川渝创业导师库等“三库”总量达7730人,有力促进就业创业协同联动。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建设中,两地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人才市场、人力资源研究院、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共6个,毗邻地区建成省(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16个,全面开启川渝两地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融合发展态势。
竞赛共办、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师资互培、认证互通,系列关键词为共建巴蜀技能人才高地这一成果写下生动注脚。一年来,两地协同推进“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西部工匠城、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建设,协同举办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互助共建职业能力建设领域专家库,共同开发10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卷库、20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完成大数据平台搭建等23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题库(卷库)……
“我们将以‘十大标志性成果’为牵引,奋力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谱写新篇章。”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马兵)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