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张掖“绿色大脑”,推动祁连山美丽嬗变
新华财经兰州11月15日电(刁倩)近年来,张掖市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通过建设和运行生态环境智慧专业监测网络,健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监管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祁连山美丽嬗变。
打造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智慧张掖“绿色大脑”
走进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保督察专员张飞对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行了介绍,“按照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的理念,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了一个集卫星遥感数据集成、对比分析、预警预报、常态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图: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主要内容
张飞表示,生态环境智慧专业监测网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一库是构建张掖市生态环境原数据库;一图是构建张掖市生态环境全景地图;十二网是构建了张掖市精细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含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声环境、机动车尾气、核与辐射监测、企业污染源监测网、重点区域大气监测,以及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黑河湿地保护区监测、企业环保用电监测、危废企业产废气转移监测;九平台是构建全市生态环境全面的监管平台,推动环境数据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张掖市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和闭环化管理。
图: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十二网
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推动祁连山美丽嬗变
目前,智慧专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经与张掖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80多名执法人员的执法终端实现全覆盖联网,做到了平台终端和执法人员的一体化连接。张飞表示,“在日常的执法监管中,我们会及时精准的将各类预警信息和执法任务推送到执法人员的执法终端,执法人员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及时上传他们检查的笔录和现场检查照片,从而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半小时预警、两小时处置、两天内核查、执法监管,全程跟踪督办’的工作目标。”
在这样线下线下智慧一体化的长效保护机制下,祁连山实现了由乱到治再到美的美丽嬗变。在黑河林场,工作人员讲起了黑河林场造林护绿的变化过程。“在建设前,是风吹石头跑,戈壁荒滩这边是采石采砂厂,经过2018年关停退出后,将采石采砂厂恢复成一个池塘,一方面满足园区灌溉需求,一方面作为蓄水塘,在洪水泄洪时都可以容下。”
图:黑河林场蓄水塘
近年来,黑河林场通过恢复植被、配套水系、生态修复等方式,将这戈壁荒滩逐渐变为林地湿地。“生态园一期总占地面积4975亩,栽植有我们的各类花草树木达到了80万株”,工作人员说到,目前黑河林场载种有胡杨林基地,遍野的胡杨林到了秋天就成了一幅“极目黄金千里秀,自成一景略沧桑”的美丽画卷。
图:黑河林场胡杨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张掖市依托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草原修复治理、水环境保护、营林造林等生态环境优化长效机制,将不断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参与调研人员:蔺良、冯敏、叶子豪)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