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业务动态 > 正文

张洪铭:加快推动以产业链为中心的“ 四链”融合

新华财经|2025年01月20日
阅读量: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动以产业链为中心的“四链”融合发展新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各自都有自身的运行轨道、运行逻辑和运行规制,重庆市“四链”融合存在着动力不强、需求不足、资金不多、人才不优、治理不畅等问题。下一步,重庆将加快打造“四链”融合生态闭环,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

一、重庆市“ 四链” 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链需要的创新赋能和创新转化不足。一是企业应用创新活力不足。2023年,全市制造业百强企业中,超过30%的企业科研投入不足当年销售收入的1%。二是基础研究原始动力不足。2023年,重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R&D经费的4.9%,低于全国1.9 个百分点。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不足。2023年,重庆技术合同交易额为865. 1亿元,居全国第17位,仅为成都的一半。高校专利转化率为2.7%,低于上海(5.1%)、北京(4.6%)等城市。

(二)产业链需要的大胆资本耐心资本不足。一是直接融资市场发育不足。上市企业总市值偏低,经济证券化水平不高,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二是政府类资金引导作用发挥不足。三只专注初创期的国有引导基金存续规模15亿元,仅为全国平均规模的50%。三是市场类长期资金引育较少。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天使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案例数和金额不足四川的20%。

(三)产业链需要的塔尖人才塔基人才不足。一是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较少。重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50万人,但缺少技术攻关牵头人,在渝“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分别仅22人、62人。二是产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结构性紧缺。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比约30%,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关键材料、金融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仅占8.1%,毕业后留在重庆就业的占66.2%、低于四川8.9个百分点。三是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不足。重庆现有执业专利代理师仅500余人,约为北京的1/20、广东的1/ 10、江苏的1/5、 四川的1/2。

(四)“四链”融合生态环境不足。一是“四链”融合生态系统未形成闭环。目前重庆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只有36个 ,明显低于成都(69家)等城市。二是“四链”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受产权归属、风险分担、绩效评价、利益分配等机制不健全的影响,科研院校和企业“不敢投、不会投、投不出去”现象突出。三是“四链”融合政策体系不健全。重庆尚未出台综合政策,财税金融、招投标、保险补偿、成果转化、分配激励等政策协同性不高。

二、以产业链为中心,加快推动“ 四链” 融合

(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加速应用创新。围绕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全产业链的重要原料、关键零部件、重要软件产品等形成需求目录,推动科研院校、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产品匹配应用创新。二是围绕产业链补齐科研院校基础研究短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争取国家布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功能性研究机构,实现国创中心、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量质“双突破”。三是提升产业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探索产业链科技领军企业“业主制”创新模式,布局建设产业链重大中试平台。

(二)推动“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加快形成产业资本。一是扩大直接融资市场。实施产业链链主企业上市倍增计划,争取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资管机构直接股权投资试点。二是创新政府基金“以投代引”方式。搭建“企业平台-基金群-科创项目”支持模式,协同投资链主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发挥政府引导资金对产业链投早、投小作用。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提高本地产业链企业项目投资率。

(三)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加快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瞄准全国和海归科技型企业家、战略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构建以促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为导向的产业人才体系。二是储备产业人才和后备人才。优化调整高校办学结构,支持建立“企业大学”“园区大学”,鼓励校企联合定制化培养,提高研究生留渝比例。三是培育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大技术转移专员、知识产权专员、成果评价师等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参与项目对接等活动。

(四)畅通“四链”融合政策机制,加快构建“四链”融合生态。一是打造“四链”融合生态闭环 。围绕“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创孵化园区一体布局,做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和种子基金,发布本土产业场景订单,赋能“四链”融合。二是深化“四链”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权归属、风险分担、绩效评价、利益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项目绩效评估转变为行业领域整体绩效目标评价。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成立推动“四链”融合领导小组,成立专家委员会,出台“四链”融合财税金融、招投标、保险补偿、成果转化等综合支持政策。(作者:重庆市政协经济委专职副主任 张洪铭)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