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帮扶车间“四选四带”铺就乡村共富路
在武陵山区腹地,一座以国家级非遗“武陵山吊脚楼”技艺为核心的帮扶车间,成为重庆秀山县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在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2010年,山东省启动鲁渝协作,借助山东对口帮扶,重庆冠阳木业从9年前的一间手工作坊起步,在与政府共同探索的“四选四带”模式下,如今已发展为年营收达1200万元的“乡村工厂”,带动40名村民就业,年人均收入达6.8万元,累计助力50余人稳定脱贫,12个脱贫家庭和2户低保对象增收。
选准产业:非遗技艺赋能乡村经济
重庆冠阳木业依托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资源,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业务从农房修补拓展至吊脚楼建造、家具设计加工等领域,并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立柱、排扇、上梁、抛梁”等传统仪式,吸引贵州、湖南等地订单。目前,车间参与改造11个传统村落,新建改建民房870余幢,带动周边10户村民发展民宿,吸引23家企业投资乡村文旅。
选准团队:本土人才激活内生动力
重庆冠阳木业创始人孙勇介绍,车间组建了一支扎根乡土的队伍:创始人系返乡创业木匠,被列为县级重点帮扶对象。团队吸纳12名脱贫户、2名低保户及8名60岁以上村民,并依托非遗传承人评选成果,培养出2名市级“乡村工匠名师”、2名县级“吊脚楼非遗传承人”、3名本土民间“鲁班掌墨师”。此外,车间通过“师带徒”模式传授技艺,培养青年优秀木工5人,人均收入实现翻番。
选准模式:“四带”机制联动村民共富
近年来,秀山县创新“四带”合作机制:一是带动集体发展,整合帮扶资金与鲁渝协作资金,以厂房租赁形式为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二是带动农民务工,优先聘用脱贫户、低保户及弱劳力群体,三类人员占比超50%;三是带动民工成长,建设“乡村工匠驿站”,通过技艺传承提升村民就业能力;四是带动村庄转型,推动农房改造与配套设施完善,助力农业村向农文旅融合转型。
选准措施:政策护航激发长效活力
据悉,当地政府为帮扶车间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投资超百万项目奖补30万元;年度考核优秀者奖励2万-10万元;组织业主参加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服务保障并规范合作维权等。“后续,车间新厂区将落地龙池镇龙冠村,投产后产能扩大两倍,为留守村民新增就业岗位。”孙勇说。
如今,冠阳木业作为秀山就业帮扶车间的“样板案例”,更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鲜活缩影。秀山县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四选四带”模式将持续推广,推动更多村庄依托本土资源和传统技艺实现“造血式”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深远的山区群众。(凡靖)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