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跨省市人社领域标准化协同试点成效显著 川渝携手打造公共服务“同城样本”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跨省域人社领域标准化协同试点,川渝两地率先突破行政壁垒,以“一张图”“一张表”“一地办”的创新实践,推动32项公共服务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平均办理时限缩短8.5天,申请材料精简近1/3,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破局:三张“关键牌”打通区域协同梗阻
共绘协作“一张图”,顶层设计推动规划同频。川渝两地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以人力社保“十四五”规划为引领,构建部、省市、区县三级协作机制,联合印发《川渝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区域协同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决策共谋、难题共议、经验共享的协同路径。
共统要素“一张表”,标准统一消除服务差异。针对川渝经办层级、服务流程等多方面客观差异,两地联合编制川渝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要素表,统一规范30项办事要素,涵盖服务名称、办理时限、实施依据等核心内容,促进达成“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试点服务事项32项。
共推服务“一地办”,机制创新实现跨省通办。川渝在全国首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资金定期结算机制;在遂宁-潼南地区率先探索跨区域社保卡“一卡通”,覆盖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政务服务4大领域23项功能,为两地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
成效:从“多地跑”到“一站办” 数据见证民生温度
“只需点击‘渝快办’上的‘川渝通办专区’,就能够转移社保关系,全程不超过1小时。”从四川迁居重庆养老的钟先生感叹。在重庆大渡口区社保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这位重庆新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川渝通办”带来的便利。
试点启动以来,32项川渝通办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减少8.5天,申请材料精简近1/3。其中,养老保险转移业务办理时限压缩2/3以上,跨省社保关系接续“零跑腿”成为现实。川渝跨省域社银一体化网点在高竹新区的落地,更是将“少跑腿”“就近办”推向新高度。该网点支持63项人社业务24小时自助办理、92项业务窗口即时办结。“以前办社保得跨省跑,现在家门口的银行就能搞定!”高竹新区居民王女士点赞道。
一张社保卡,在川渝两地正成为撬动民生服务的“超级钥匙”。今年1月1日,《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正式施行。以“小切口”立法回应民生“大关切”,推动川渝公共服务迈入“一卡通用”新阶段。
如今,这张小卡片正重塑着“双城生活”的民生图景。医疗方面,持卡人可跨省办理挂号、就医、购药及医保结算等服务;文旅场景中,川渝两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实现“一卡通览”;交通领域,搭载交通功能的三代卡能“一刷通行”公交、地铁等;金融服务中,社保卡不仅用于领取养老待遇,还可以存取现金、转账、刷卡消费等。
“跨省上班族成为了最活跃的用户群体。”重庆市社保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将建成成熟的居民服务一卡通管理体系,实现跨区域服务基本覆盖,真正打通“生活圈”与“服务圈”的最后一公里。
启示:标准化协同的“川渝经验” 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
“我们跑出了‘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的加速度,激活了‘双核引领、双城联动’的强动能,树起了‘服务无忧、惠民有感’的新样板。”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说,标准化不是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规则互认、系统互通,让群众感受到无差别服务。川渝两地的实践表明,区域协同正打破三大关键瓶颈:顶层设计上强化制度衔接,服务流程上统一标准要素,技术支撑上打通数据孤岛。
目前,川渝人社协同试点经验已入选典型案例。两地计划2025年围绕构建就业、社保、人才、劳动关系“四大”公共服务体系及“协同提升便捷公共服务能力”5个方面,进一步拓展标准化协作,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从“物理相邻”迈向“化学融合”。
从“多地辗转”到“一键快办”,川渝以标准化协同作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民生考卷。这场跨省联动的改革试验,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心理距离,为全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川渝方案”。(凡靖)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