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城县庞泉沟镇肉牛产业的绿色蝶变与振兴之路
牛铃叮当,曾是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镇“牛满山”的富足图景。然而,“繁荣”背后是生态保护的危机压力与“只见牛跑、不见钱来”的效益困境。
面对护生态与保增收的双重压力,一场关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在青山间拉开帷幕。交城县庞泉沟镇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聚力肉牛品种改良、科技赋能、市场突围,成功实现“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奏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山牧歌。
破冰:党员带头蹚新路
“牛一多,好草场就那么几片,根本不够啃。”张沟村王寺沟组村民王金亮指着远处的山坡,道出当时普遍的困境。庞泉沟镇三级主任科员王志根用了一个让村民们既陌生又警醒的词:“生态承载量。”这个来自生态学的概念,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渴望致富的村民心上。
“镇党委的思路非常明确,必须降数量、提质量,核心抓手就是品种改良。”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回忆道。然而,减数量就是减收入,养殖户们疑虑重重,基层干部们磨破嘴皮,换来的往往是沉默或直白的抵触。
转机,出现在一次寻常的出诊。“志根,我家怀犊的母牛不行了,快帮想想办法。”王志根抓起外套就直奔养殖大户王小平的牛棚。经过数小时的紧张救治,牛儿转危为安。聊天时,王志根再次提起改良,王小平沉默片刻后答复:“咱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我跟家里合计合计,这事儿差不多能行。”一句“差不多”,如同冰河解冻的第一声脆响,为艰难推进的改良工作撕开关键突破口。
攻坚:科技赋能提质效
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在交城县委、庞泉沟镇党委的强力支持下,成立肉牛产业专班,资金、设备迅速到位,一个简易的肉牛品种改良实验室在镇里落成。冻精保存、人工授精、疫病防控……党员干部带头学技术、搞攻关,夜以继日,常常通宵达旦。科学的育种方案取代了传统的自然配种,优质西门塔尔等冻精被引入。
当第一批经过科学改良的小牛犊健壮地降生,并展现出远超本地牛的生长速度和骨架体型时,观望的养殖户们眼睛亮了。养殖户李二模算起账:“以前养土牛,辛苦一年顶多长到五六百斤。现在这改良牛,科学喂养下,成牛能突破千斤大关。”武文军则看重品质溢价:“人工改良的牛体型好、长得快、肉质优,市场上抢手得很,价钱更硬气。”
科技的力量与示范效应迅速扩散。短短几年间,一场静悄悄的“牛革命”席卷庞泉沟。
数量之变:全镇肉牛存栏量从高峰期的近1.6万头,科学调减至1.2万余头,草场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植被恢复生机。
质量之跃:累计完成肉牛品种改良超过5000头,改良牛占比显著提升,成为产业主力。
效益之增:仅品种改良一项,就可为全镇养殖户直接增收超500万元,效益提升30%以上。
生态之复:超载放牧得到遏制,山林草场休养生息,水土保持能力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改善,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这组沉甸甸的数据,标志着庞泉沟镇成功实现“减畜不减收、提质又增效”的战略目标,在守护吕梁山东麓生态屏障的同时,牢牢兜住民生发展的底线,为资源依赖型地区转型升级提供生动的地方样本。
探路:市场突围天地宽
品种改良的战役初战告捷,市场的无形之手又带来新的考验。肉牛价格周期性波动、外地规模化养殖场的竞争加剧、销售渠道单一依赖“二道贩子”导致利润被层层盘剥……这些问题,如同笼罩在养殖户心头的阴云。
“市场波动是常态,但被动挨打绝不是出路。我们要主动出击,在波动中捕捉机遇。”庞泉沟镇党委书记张继国的话掷地有声。一支由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包括多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的考察团,奔赴邻县文水的一个大型现代化肉牛交易市场。
踏入市场,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买卖双方激烈地讨价还价、穿梭不停的运输车辆,构成一幅活生生的肉牛流通全景图。考察团带来的几十头改良牛很快被相中成交,价格也比在本地零散销售高出不少。这趟“实战演练”让养殖户们大开眼界,也看清痛点。
“这市场是真热闹,买卖也方便。”养殖户老刘感慨,“可拉牛过来的运费、场地费、检疫费、人工费又填进去不少。”王志根现场给大家算了笔明白账:“一头500斤左右的改良架子公牛,在规范市场集中售卖,价格透明公平。一斤肉哪怕只多卖1块钱,就能多收入500元。刨去运输、场地租金、饲草等成本,净增300块稳稳当当。遇上行情好,多赚上千元都有可能。这对养殖户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增收。”还有人敏锐地提出:“要是咱们自己建个像样的交易市场,这笔‘冤枉钱’就省下了。”
转型:抱团聚力强筋骨
考察归来的思考和养殖户的呼声,与镇党委政府的谋划高度契合。破解市场困境的路径在反复研讨中逐渐清晰:对内强筋健骨,对外畅通血脉。
凝聚合力,提升内力。在镇党委的推动下,“庞泉沟镇肉牛养殖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全镇分散的养殖户和合作社资源,提升庞泉沟肉牛的整体品质稳定性和市场信誉度。
打通销路,减少成本。协会利用自身组织优势,主动出击,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养殖利润更多地留在养殖户手中。
强化支撑,抵御风险。协会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会员传递价格动态、供需变化。同时,在镇党委协调下,与当地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养殖户在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应对市场低谷时的资金周转难题,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郭超勇 王晓将)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