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经智库 > 业务动态 > 正文

重庆中烟“零突破”成果背后的操作密码

新华财经|2025年08月28日
阅读量:

不久前,在烟草行业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成果发布会的最高领奖台上,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的成员们捧起了一等奖的奖杯。这不仅是对他们课题《降低YJ218滤嘴接装机烟支质量缺陷率》的最高肯定,更是重庆中烟在这一全国性顶级赛事中历史性的“零突破”。与此同时,其兄弟单位重庆卷烟厂“龙卷峰”QC小组的成果《降低ZB416A中支高速包装机小盒包装质量缺陷率》也斩获二等奖。

拨开荣誉的光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操作密码”,会发现一个由顶层制度设计、严谨科学方法、深度案例实践和精准行业对标构成的成功闭环。这套“组合拳”,为行业内企业如何将群众性质量活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操作手册。

3a51220fd3904ffa8cd777800ce8cd7e.png

方法为器 科学的严谨替代经验的模糊

如果说制度是创新的“骨架”,那么科学的方法论就是攻克难题的“利器”。重庆中烟QC成果的第一个密码,在于其对科学工具的极致运用,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话”的根本性转变。

翻开涪陵“传奇”小组和重庆“龙卷峰”小组厚厚的成果报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扑面而来的科学严谨性。

上述两个小组都面临着一个看似宽泛的问题:设备缺陷率高。他们的做法不是立即动手修理,而是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抽丝剥茧,直至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龙卷峰”小组在面对ZB416A包装机高达4045 DPMO(每百万次机会缺陷数)的缺陷率时,通过排列图分析发现,“小盒包装质量缺陷”占了总缺陷的62%;在这一大类中,“小盒商标纸质量缺陷”又占了82.01%;而在商标纸缺陷中,“小盒粘贴不良”更是占到了惊人的88.07%。

通过这样一套“组合拳”,一个模糊的“包装机缺陷率高”问题,被精准锁定为“小盒粘贴不良”这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症结。这种数据驱动的诊断方式,确保了后续的所有努力都用在了“刀刃”上。

在锁定症结后,小组并未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是针对所有可能的末端原因,逐一进行科学验证。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事实的严谨验证之上,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龙卷峰”小组的一位一线工程师在交流中反复强调。

他们运用了方差分析、双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工具,对“车间温度”“胶水黏度”“设备保养”等9个潜在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最终,只有“商标纸第三鼓轮吸风孔堵塞”和“小盒胶缸上胶量过小”两个因素在统计学上显示出显著影响(P值均小于0.05),被确认为根本原因(要因)。这种严谨的验证过程,排除了大量干扰项,确保了对策的精准性。

a488a9aa6c6f4e9ea8c4e4a67e918831.png

制度为基 从“活动”到“体系”

然而,如此严谨科学的方法论并非空中楼阁,它的有效应用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这便引出了重庆中烟QC活动的第二个密码:建立一套将零散“活动”规范为系统化“体系”的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的QC活动之所以流于形式,根源在于缺乏一套刚性的、全流程的管理办法,”一位长期观察国企管理创新的行业研究人士指出,“重庆中烟的《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它为QC活动提供了‘硬约束’和清晰的‘路线图’。”

这份管理办法构建了一个从小组组建、课题注册、过程指导,到成果评审、发布、激励与推广的全流程闭环。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标准化与规范化。文件明确规定了QC小组的两种课题类型(“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并给出了各自严格的活动步骤。这意味着,每一个QC小组从成立之初,就被纳入了一个统一、科学的框架内,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次是分层筛选与持续优化。重庆中烟建立了“厂级-公司级-外部参赛”的三级发布评审体系。每年4月,各卷烟厂先行组织内部发布赛,优胜者再进入5月的公司级决赛。这种“赛马机制”确保了最终被推向行业或全国赛场的,都是经过层层打磨、优中选优的精品。

“这种自下而上攻关、自上而下评审指导的模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位重庆中烟的内部管理人士表示,“它确保了我们的创新活动既有来自一线的活力,又有来自管理层和专家的专业把关,从而大大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4b8d61e66875401c8d72a75f6a1644e6.png

案例拆解 从“小切口”到“大专利”的创新飞跃

制度和方法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荣获行业一等奖和国际质量金奖的涪陵卷烟厂“传奇”QC小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解决微小问题到创造巨大价值的完美范例。

课题的起点,是一个“小切口”:“接装纸上的细微皱纹”和“接装纸夹带的烟末”。这些在高速运转的设备上看似不起眼的瑕疵,却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该小组组长坦言:“我们坚信‘产品即人品,质量即生命’。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驱动我们向这些顽固的‘小问题’宣战。”

小组通过深入分析,将问题根源锁定为三大技术瓶颈:上胶辊锁紧装置失效、接装纸未及时释放、烟末清理装置结构存在缺陷。

最终的成果,是一次“新突破”。面对这些行业性的技术难题,小组成员没有停留在修修补补,而是选择了硬核的技术创新。他们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三套全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将YJ218滤嘴接装机烟支质量缺陷率从活动前的2.04‰大幅降低至0.38‰,创造了超过百万元的年度经济效益。其中的两项核心创新——“一种卷烟机胶辊轴张紧装置”和“一种接装纸切刀护罩处烟末清除装置”——成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无独有偶,重庆卷烟厂“龙卷峰”小组在解决ZB416A包装机问题的过程中,同样展现了这种从“小切口”到“大创新”的能力。他们设计的“在第三鼓轮负压释放区增加正压吹风装置”和“增大上胶辊涂胶孔尺寸”这两个方案,不仅将缺陷率从4045 DPMO降至1229 DPMO,其创新设计还获得了设备制造商——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认可,并被采纳应用于后续出厂的新设备上。

重庆中烟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卓越的QC工作并非高不可攀,它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方法。其核心在于:以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为工具,确保决策基于数据;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保障,确保活动规范有序;以一批攻坚克难的深度案例为实践,将理论转化为成果;最终实现超越自身的行业价值,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唐勖)

 

编辑:杜少军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